正文 第26章 結論(1 / 1)

在這項調查結束的時候,可以得到這樣一些結論:雖然中國社會在男女平等方麵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與男性相比,女性在各個方麵仍處於弱勢。相比之下,有些方麵已經比較平等,例如工作和收入;有些方麵則差一些,如參政和管理。在家庭暴力、與性有關的領域,男權製的餘毒還非常嚴重。盡管在立法和政策方麵,中國與其他國家相比是屬於比較先進的,但是習俗與觀念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對女性的壓迫與禁製還是不容忽視的。在當今世界,雖然各國風俗與觀念各不相同,但是許多文化對女性社會角色的規範都有相似之處。例如,把女性概括為溫柔的、弱小的、馴順的;要求女性安於次要的地位;要求女性順從於男性;要求女性為男性的利益奉獻犧牲自己;要求女性依賴於男性等等。

為了證明女人不如男人,那些反對男女平等的人從宗教、神學中引經據典,並且從科學,諸如生理學、心理學中尋找根據。就連在人們心目中開明、進步的西方社會也不能免俗。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對女性有兩個重大的負麵評價:第一個是將她列為萬惡之首:人類最初的墮落是因為夏娃偷吃禁果所致,她是使人類被逐出伊甸園的罪魁禍首。對女性的第二個負麵評價就是:她是男人的附庸,她的存在的最初理由就是給男人作伴的——上帝之所以造女人,僅僅是因為那個男人“獨居不好”。就像《聖經》上所說女人是上帝用男人的一條肋骨做成的那樣,很多人還持有男人是完全意義上的人,而女人隻是男人的變異與正態的偏離的觀點。例如,亞裏士多德和弗洛伊德都曾表達過“女人是不完整的男人”的思想。

傳統中國文化的性別理念同西方文化不同。這種差異首先表現在中國文化視兩性的分別為自然的,也能夠自然地接受和承認女性及與女性有關的一切。相比之下,在西方文化中,女人從未像男人那樣自然地、容易地被世界所接受,或者說,被認為是平等的、對人類有貢獻的人。女性一方麵被降低為男人附庸;另一方麵又被抬高為虛假的理想人物。其次,東西兩種文化在性別問題上的差異表現在中國文化講究的是陰陽調和,不僅反對陰盛陽衰,也要反對陽盛陰衰,因而其理想狀態不是陽壓倒陰、陽滅掉陰,也不是陰壓倒陽、陰滅掉陽;而西方文化中卻有強調二者之間的矛盾的意味,因此會有厭女症、仇男症一類的情緒和傾向。在中國文化中少有這種傾向。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傳統中國社會裏婦女的地位是低於男人的。這從“三綱五常”(其中“夫為妻綱”)、“三從四德”(其中“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以及男子休妻的“七出”之條(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盜竊去)可以看得很清楚。在中國人的價值觀中,陽還是比陰優越一些;即使柔弱能夠勝剛強,柔、弱、暗、下畢竟是卑微的,剛、強、明、上則是尊貴的。二者雖然被認為是應當相互和諧的,但還是有尊卑上下之分。所以,中國文化中的性別理念同其他文化中的性別理念雖有文化上的差別,但是並沒有完全脫離男權的藩籬。中國女性要爭取到完全的男女平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