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1934年12月11日湘南通道(1)(3 / 3)

“毛澤東又粗暴地拒絕了這個建議,堅持繼續向西進軍,進入貴州內地,這次他不僅得到了洛甫、王稼祥的支持,而且還得到了當時就準備轉向“中央三人小組”一邊的周恩來的支持。因此,毛的建議被通過了。他乘此機會以談話的方式第一次表達了他的想法,即應該放棄長江以南同二、六軍團會合一起建立蘇區的意圖,向四川進軍,去和四軍團(係指紅四方麵軍)會師。”

(這裏,李德記錯了。毛澤東提議的是向貴州進軍,而不是向四川開進。是在川黔邊建立根據地,而不是去與四方麵軍會合。)

李德的激動是可以理解的:他作為一個國際顧問,終究是個客人,他無須在異國他鄉爭權奪利,他在完成自己的使命之後,總是要走的。那麼,他要在他的任期內,盡他的聰明才智和不懈努力,奉獻給世界無產階級的革命事業,除了他希望用他的心血汗水所換來的貢獻之外,還有什麼可求呢?當然,他希望榮譽、威望和尊嚴,這些都是伴隨著成就才能得到的!

李德的經曆是不平凡的,三十二歲被派往一個泱泱大國當軍事顧問絕不是無能之輩。當他接受來中國的使命時,他曾對自己的能力發生過心虛膽怯式的忐忑不安,信心不足。這種無法擺脫的力不從心的感覺,往往妨礙藝術家和軍事統帥的能力發揮。可是,當他被博古完全委以重任,而在共產國際代表的頭銜下紅軍指戰員對他的尊重與服從,使他對自己的力量深信無疑了!

這種頑強的自信,自然帶來正反兩麵的效果:他可以充分發揮他的指揮藝術;同時對別人如何想、如何評論他全不放在眼裏。

自以為是,這是一般人常犯的錯誤,被這種錯誤葬送的不僅是常人,而且有許多偉大的人物。

他總覺得自己是對的。把一切挫折看成了客觀原因。

李德原來想幹得比任何一個國際顧問更為出色的呀!

一個心胸不太狹隘的民族,本來不應過分責備那些到自己家中真誠幫廚而又把飯菜燒糊的客人。

但是,李德也應該想想,他忘記了原本不該忘記的事情:

他在一個陌生的民族,一個陌生的國家,一個陌生的軍隊裏,瞎指揮是危險的!想獲取榮譽,得到的可能是恥辱。

他那沸騰的日爾曼人的熱血,浸透了失意的悲涼,痛苦噬著他的心!

他的思緒經過了一個逆向轉變之後,卻轉不回來。

四、《勒洛萊》

“人敗言微!”李德懷著憤慨和委屈的情緒,怒衝衝地離開了會場,下意識地走到了城郊,警衛人員遠遠地跟著他。這種衝動,反映了他缺少領袖人物應有的耐心。

他感到照耀自己命運的星辰殞落了。他逃避什麼人追蹤似地盲目地亂闖,一條潺緩的小溪流擋住了他的腳步,溪邊有一叢稀疏的雜木林。林下是富有彈性的荒草,上麵還開著他不知名的小小的紫花。

他無法排遣胸中的鬱悶,也無法填補內心的空虛。他鑽進雜木林裏,撥開打臉的枝條,隻管沿著小溪向前走,沒有任何目標,他的思想很亂,正像腳下鋪滿的敗葉、亂石和枯草。

這時,他看見不遠的山坡上布滿了人,那是中央縱隊的人,他們好像在挖掘什麼。既不像掩埋犧牲的戰友,也不像挖掘塹壕,他不帶翻譯,就無法與人交談,平時,他就憋悶得要死,幸好,他能夠把全付精力放在敵情研究和軍事指揮上,而現在,他被慢慢排斥在指揮圈外,幾乎成了多餘的人了。這使他不但有一種失落感,而且產生了一種憤懣之情,太不公正了!現在無條件無保留地支持他的大概隻有兩個人:博古和凱豐。而凱豐,這位共青團書記,在軍事上是無足輕重的。

四周有散落的小屋,但已經化為灰燼,群眾都已經避進了山林,這是白崇禧的毒計。在通過鄉村政權發動群眾堅壁清野的同時,派特務扮作工農紅軍,進行燒殺搶掠。

李德在他的軍事學中,沒有這一章。他佩服白崇禧的機詐,的確給紅軍造成很大的困難,尤其是食糧。這時,他才忽然領悟到,在小山上的人群是在挖吃的,但他不知道挖什麼。警衛人員就在二十步開外,他不想問。

李德百無聊賴地走著,草叢漸深,無路可尋。他坐在一塊冰冷的岩石上,思緒一個接著一個,像溪邊的又冷又硬的亂石蛋子,壓在他心頭,幾片枯葉在溪水中漂蕩,那片落葉隨水流去,似乎就是他生活前景的象征。

他忽然覺得很累,很倦,很想在綿軟茂密的草叢中睡上一覺,他看看天空,藍眼睛裏流露出憔悴的神色。

此時,天空布滿了灰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