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抗日戰爭的全麵開戰被定格在1937年7月7日,但是雙方對這場戰爭的準備,卻一直在緊鑼密鼓。1935年,日本出版了一本專門描述中國軍事力量情況的圖書——《支那國防》,其中披露了若幹中國從中央軍到各路軍閥部隊的兵力、裝備、訓練等信息。
而其中一張題為“支那娘子軍”的照片頗為引人注目,照片中中國女兵背靠軍列,捆紮綁腿,一派戰時氣息。根據日方圖注,這是馮庸大學女子學生軍在“一·二八”事變中所留下的照片。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中曾有大批女戰士,比如“七七”事變後廣西組織的廣西女子學生軍,第四軍軍長吳奇偉的夫人龍文娛組織的廣東女兵,都曾在抗日戰場上頗有名氣。抗戰文獻中最早出現女戰士的身影,是在1932年的“一·二八”事變中,上麵提到的照片,應該就是此時留下的。
第一批出現在近代沙場的中國女兵,居然是大學生,馮庸大學是何出身,竟然有如此舉動?
馮庸大學之名來自校長馮庸,是中國第一所以人名命名的私立大學。馮庸與張學良同年生,兩人結拜兄弟,感情深厚,至死不渝。馮的父親馮德麟是東北軍閥張作霖的至交,綠林出身,曾任民初陸軍第二十八師師長。
1926年,馮德麟去世後,馮庸拿出馮家幾乎全部家產,包括幾十萬畝田地、錢款,總價值達近400萬銀元,在沈陽鐵西汪家河子村(現在的鐵西區滑翔小區一帶),創辦了馮庸大學。當時設機械、木工、法律等九個係,學生總數達七百多人,是東北少有的幾所高等學府之一。
馮庸其人頗有些太子黨風範,會開飛機(後曾在國民黨空軍高層任職),喜歡率性而為,愛好廣泛,出手大方,同時具有強烈的愛國愛土情結,與張學良因為思想接近,頗為莫逆。他辦大學全部免費,但卻不僅教授學生學習文化。麵對內憂外患,馮庸的辦學宗旨是“造成新中國的青年”,即培養具有新思想、衛國與建國能力的新青年,因此,學生都要接受軍事訓練。馮庸規定,除課堂上應講授的課程外,人人都要受軍事訓練,每日實行強迫運動一小時,即便是嚴冬積雪,學生也要在雪地上反複苦練,以增強學生體魄,培養其吃苦耐勞精神。當時,沈陽人都把馮庸大學與東大營、北大營兩個軍營相提並論,稱其為“西大營”。經過這樣訓練的學生,成為後來馮庸大學學生軍的骨幹力量。
由於其校教育一向以愛國獨立自由為宗旨,日軍早已對其不滿。“九一八”事變中,馮庸被軟禁,日軍將馮庸大學洗劫一空。後馮庸被劫持到日本東京,在一名日本朋友的幫助下才逃離虎口。到達北平的馮庸很快將撤離到北平的馮庸大學師生組織起來,一麵繼續教學,一麵籌建學生軍抗日。1931年11月1日,在張學良支持下,馮庸大學抗日義勇軍誓師成立,由於馮庸辦學時主張兼容並包,男女平等,學生軍中有十餘名女學生兵,被稱為“抗日花木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