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中期以後,晉國在以“盡滅群公子”、“滅公族”等手段打擊國君近親勢力、加強國君權力時,楚國才開始任用公子執政。公子執政的初期,確實起到了強化王權的作用。但這實際是一種落後的任人唯親的製度,其結果形成了王權旁落、大臣太重、封君太重的弊病。
戰國初期,楚國民不聊生,餓殍遍野,楚聲王竟至為“盜”所殺。而此時北方三晉正在興起,國力強大,對楚步步進逼,楚國處於一種十分困窘的境地。
在楚國內憂外困之時,中原的政治家吳起從魏國來到楚國。楚悼王素聞吳起賢能,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命吳起為令尹,主持變法。吳起變法,從打擊大貴族入手。變法的內容散見於典籍中,歸納如下:
第一、均爵平祿。楚國爵祿是世襲的,即先輩如有功受爵祿,後代子孫雖無功,亦可承襲享有爵祿;而後來一些在戰爭中立大功者卻無爵祿,極大地傷害了將士的積極性。吳起乃“均楚國之爵,而平其祿,損其有餘,而繼其不足,厲甲兵以時爭餘天下。”
另外,“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絕滅百吏之祿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吳起要取消世襲的封君、世襲的爵祿,用從封君那裏得到的爵祿去奉養經過挑選的有功將士。
第二、廢除無用、無能的官職,剝奪王室貴族的威權,使他們不能徇私情,因私廢公。“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禁遊客之民,精耕戰之士。”削減無用的開支,以獎勵真正為國出力報效的戰鬥之士。
第三、春秋至戰國時期,楚國用武力滅掉許多國家,開濮地、伐楊粵等,得到了廣大領土,但都未及開發。吳起責令楚國一些與王室關係疏遠的貴族到僻遠的地方去開發。吳起對楚悼王說:“荊所有餘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以所不足,益所有餘。”這是一種新的拓土殖民形式。
楚悼王付吳起以國政,言聽計從。“吳起事悼王,使私不害公,讒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義不固毀譽,必有伯主強國,不辭禍凶”,“吳起為楚悼王立法,卑減大臣之威重,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塞私門之請,一楚國之俗,禁遊客之民,精耕戰之士。”吳起可算是一個無畏的改革家。
吳起變法,旨在富國強兵。變法的內容是消滅世卿世祿製,任用賢能,因此這又是一次打擊世襲貴族政治經濟特權的運動。吳起變法打擊了楚國大貴族既得的政治經濟利益,遭到大貴族的激烈反對。吳起“令貴人往實廣虛之地,皆甚苦之”,楚之貴族皆欲害吳起。楚國官員皆楚王室宗支,決不許異姓插足。吳起作為一個外諸侯國的異姓人,躋身於楚上層貴族之間,依靠楚悼王的信任,打擊大貴族特權和利益,所遇到的阻力之大,反對之烈,是可以想見的。
新法行之期年,楚悼王死去。在楚悼王的靈堂上,楚國貴戚大臣作亂而共攻吳起。吳起跑到楚悼王的屍體下躲藏,貴族射殺了吳起,也射中了王屍。楚國之法:“麗兵於王屍者,盡加重罪,逮三族。”群臣射王屍者,盡當其罪,因而被夷宗者70餘家。但變法也因楚悼王和吳起的死而受到挫折。
吳起變法雖然失敗,但變法卻在楚國貴族政治中激起了巨大的波瀾。吳起變法所采取的各項措施在楚國的政治生活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如《韓非子·喻老》雲:“楚邦之法,祿臣再世而收地”;《淮南子·人間訓》雲:“楚國之俗,功臣二世而絕祿。”這些現象與吳起變法中的“封君三世收其爵祿”的條文相合,應該說是吳起變法以後出現的。吳起變法促進了楚國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化。
四吳起的軍事思想
第一、進步的戰爭觀
“戰爭——從有私有財產和有階級以來就開始了的、用以解決階級和階級、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一種最高的鬥爭形式”。在階級社會裏,由於階級地位不同,對待戰爭的看法也就不同。吳起的戰爭觀是為新興地主階級服務的,是進步的。
在戰爭的起源問題上,吳起力圖從社會方麵去尋找原因。他說,凡兵所起者有五:一曰爭名,二曰爭利,三曰積惡,四曰內亂,五曰因饑。(《吳子·圖國》)
吳起認為戰爭是一種社會現象,對戰爭的根源作了論述。這在世界軍事史上對戰爭根源的探索是最早的。當然,吳起這種看法還停留在表麵上。
他對“爭名”、“爭利”、“積惡”、“內亂”,是何原因引起,“因饑”的根源何在?並沒有深入分析。列寧說:“私有製引起了戰爭,並且永遠會引起戰爭。”(《列寧全集》第三十卷第360頁)又說:“當階級統治還存在的時候,戰爭是不會消除的。”(《列寧全集》第八卷第35頁)吳起由於他的階級和曆史的局限性,不可能認識到戰爭的真正根源,也找不到消滅戰爭的途徑。但是,他從社會方麵去尋找戰爭產生的原因,在當時還是有進步意義的。
在戰爭與政治的關係上,強調把政治放在首位。他說:“昔承桑氏之君,修德廢武,以滅其國。有扈氏之君,恃眾好勇,以喪其社稷。”(《吳子·圖國》)
意即一個國君若是隻講求文德而廢棄武備,或者依仗兵多能戰,都會亡國。要使國家治理得好,必須既要重視政治,也要重視軍事。從這個思想出發,吳起在西河一方麵注重軍事改革,一方麵從事政治、經濟的改革,為魏國的富強奠定了基礎。吳起從戰爭實踐中認識到,隻有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還不夠,還必須有安定的後方,因此,他說:“必先教百姓而親萬民。”隻有國內人民和前方軍隊團結一致,才能打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