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
1.大熊貓:食肉目,熊貓科(又名貓熊科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被列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大熊貓是我國的珍貴特產動物之一,分布在四川省的西、北部山區及甘肅南端、陝西秦嶺地區。據林業部稱,現在野外存活的大熊貓總數約1000隻左右,人工飼養的約100隻。大熊貓體長1.5~1.8米,肩高65~75厘米,體重75~160公斤,性情比較溫順,很少主動發起攻擊,自衛能力也不強,視覺和聽覺相當遲鈍,嗅覺較好,但也不如其他動物那樣敏銳。雖然軀體笨重,卻很善於攀爬,在逃避獵人追捕時,會迅速爬到大樹梢上。除配偶期外,常獨居生活。
大熊貓主要棲居於海拔2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其生活環境濕度很大,溫差也較大。冬季它到3000米以下的地帶活動,有時在2000~2400米的針闊葉混交林帶。大熊貓的主要產地之一四川山脈都是高山峻嶺和原始森林。有些棲息地竹林密集,最茂密的地方高達每平方米120~130株箭竹,在這些地方人類無路可行。
大熊貓吃竹子,尤其是各種箭竹,偶食野果、鳥卵、竹鼠。它們的消化與咀嚼能力很強,直徑2厘米多的竹竿也能咬碎吃下。它們的食量很大,在自然環境中一天要吃二十多公斤竹子。吃食時一般背靠樹幹坐下,用前掌握住竹子送到口內。其前掌手趾和橈骨側籽骨形成假拇指,又稱第六指,便於抓東西。大熊貓由於食量大、消化快,因此總是邊走邊吃邊排糞便。從它走過沿途所排糞便的狀況就可以知道它走過的時間和方向,因而易於追蹤。
大熊貓繁殖期在春季,秋季有時也發情交配,有求偶爭鬥。每產1~2仔,孕期80~160天,5~7歲性成熟,壽命25~30年。成年熊貓雖然很大,但初生幼仔體重隻有90~130克(即2兩多一點體長15~17厘米。幼熊貓出生時,眼睛閉著,到40多天才睜眼;軀體呈淺粉紅色,有稀疏白色胎毛,尾較長,身上沒有任何黑毛,遠看上去真有點像隻無毛大白鼠,黑毛在一周後逐漸顯現。
在距今數十萬年前,大熊貓家族曾非常繁榮昌盛,那時大熊貓曾遍布我國現在的東北地區,甚至緬甸北部也發現有它們的遺跡。經過多年的進化過程,熊貓在形態上仍基本保持最初的特征,沒能為更好地適應環境而演變,因而分布範圍大大地縮小了,現在僅產在我國的一小片地區,因此它們又有“活化石”的稱號。
2.虎被列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虎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猛獸,是現存貓科動物中體型最大的。主要種類有東北虎、華南虎、孟加拉虎等等。虎棲息在森林、灌木和野草叢生的地區。它單獨生活不成群,也無固定巢穴。雌虎與雄虎都有各自的領域或地盤,平時素不往來,到發情期湊到一起,交配後又分開。有時雄虎會多逗留些時候,等到仔獸出生,但遲早總要分開。虎不太會攀爬,但善於遊泳,並且喜歡在水中洗浴。水對虎是很重要的,從不離開水源,有時會遊過溪流湖泊去尋求新的獵場。它們到處漫遊,遇到鹿、羚羊等任何所能獵殺的動物時,一般憑借草叢的掩護悄悄潛近獵物,然後發起突襲。
虎雖然性格凶猛,卻很少主動攻擊人,但受傷的虎與育幼的母虎除外。它們從遠處見到人時一般都避開。所謂“噬人虎”通常都是些老弱病殘者,因身體不到其他野生動物,為饑餓所迫,不得不鋌而走險,襲擊人類,結果發現製服人倒比野生動物容易,轉而變得再不怕人了。
虎的經濟價值非常高,全身都可利用。虎骨是名貴的中藥,泡製的“虎骨酒”可祛風驅寒,對風濕症頗俱療效;虎皮可製成褥子或地毯、掛毯;其他如虎肉、虎血、虎須均可入藥,甚至虎尿也是一劑民間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