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亂兵收後柳色青(2)(3 / 3)

朔華“是”了一聲,欲言又止。

江雁齋鼓勵道:“想問什麼,說出來吧。”朔華方道:“那本日記……雖然學生沒怎麼敢看。它真是豫娘的日記嗎?”——她到底忍不住好奇心。

豫娘漠然道:“我死過一次,死前的事,都記不清了。什麼日記不日記,也跟我無關。”

朔華注意到她嘴角下麵很輕微地抽搐了一下。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朔華觀察別人的表情就這麼仔細了。肌肉的一個小小動作,也許當事人自己都不察覺,就泄露了實情、決定了生存和死亡。

朔華斷定那真是豫娘的日記,而且日記裏記的事情,她到現在都很在乎。青萍要把她這麼在乎的日記都偷出來,那真是自尋死路了。因此朔華哪怕再好奇,也不會窮究下去,便轉換話題:“豫娘當時是引誘她紮胸口,實際早已在胸口埋下機關嗎?那是什麼機關,還會流血呢。”

“豈止胸口,那剪刀也已經做過機關了,用力按動時會縮進去,至於胸口則是鐵板加血袋。”豫娘聳聳肩,“江湖三腳貓的把戲。以後如果你有需要,再高明的把戲也能給你做。”

“那、那琳琅她們是真的死了嗎?”朔華心裏咚咚跳。

“不知道呀。所以你下次殺人時,最好多確定一下,能在臉上補一刀就補一刀,把腦髓挖出來才真正算數。”江雁齋斯文地補充,像是開玩笑。朔華聽得心下發涼:當初琳琅如果真的假死,回頭在她身後補上一矛,那今天坐在這裏的就不是她朔華。殺人,要麼不做,做一定要做得徹底,免被反噬。她鄭重答應:“學生記住了。”

江雁齋點頭,忽道:“再過五個月,你要生日了吧?”

“是。在冬月十五。”[ 冬月,指農曆十一月。]

“你好好休息一天,明日回虞府,跟虞珂小姐好好相處。到你生日那天,我回來看你。”他道。最末一句出奇的溫和,能把人心融化。

他總是這樣忽然給一點點溫柔、一點點照顧,像風似的,說沒有,卻分明在掌中,說有呢,轉眼就過去了,讓人信又不敢信、問又不敢問,平白的回腸百轉。朔華幾乎疑心他是故意的,屬於桑家手腕的一部分,隻為牽住她的心。

好吧,世事無非做戲,哪分得清什麼真假,既然有人願意費心思來牽她的心,她又何不享受呢?今後她能享受的所有喜悅……恐怕都要出自桑家的安排了啊。朔華垂頭:“是,先生。”

朔華在微雲院度過的最後一個夜晚,江雁齋輕輕走到朔華的門外,負著手,月下淡淡的影子,映上她的牆角。

他還記得他當初拿到她的字畫時,怎樣在心裏歎了口氣:這是測試心理的題目,她字與畫的位置,固然中正平和,但“明”一字有兩種解釋,既可以解釋為光明、也可以解釋為明天,如果是光明的話,畫應該與光明有關,那配畫就應該是小圓點、並列的線、甚或比較具象的正麵圖案才比較常規,而朔華畫的那一根橫線,更多的含義是對未來的展望,而且很隱諱,這表示畫紙的主人對現實不滿、極度渴望改變現狀,這份心理與她表現出來的虔誠孝意相反,說明她心機深沉,一切以自己的利益為主導,不會真心的服從桑家、效忠虞珂。

反觀琳琅的字畫,是個缺乏溫暖、而想要跟親人親近一點的小孩心態,不管她想討好的是親生母親、還是桑家,總比朔華的心理可靠許多,再加上琳琅的出色表現,抽屜裏那支“阿骨多”本該放給琳琅。

然而他對上頭說:“這個‘明’字意為光明。這個女孩子心地像她表現出來的一樣純良光明,一旦認定某條路,就很難偏離。她很適合被培養為死士。”

他知道這個解釋就分隔了生死。所以,為什麼是她?為什麼獨獨把生的機會給她?他也不太知道。

也許因為某天,她輕聲叫“先生”,他看著她,竟然發現她是真心的,不是畏於他在書院中的地位,竟然是真的敬慕他這個人。

也許因為那個年夜,祭祖的廟堂裏,魅惑人心的迷香點燃,老祖宗訓導她們要對桑家死心塌地,他感覺到她的氣息,微弱的、顫抖的,尋到他身邊,像風雨夜裏的遊絲,在他懷裏求一刹安息。

他已經中年了,聰明內斂的年輕女孩子透露出來這一點點真心、這一點點求助,就讓他心軟。他想他大概真的快老了。

“在確實老去之前,就放你一條生路,讓你去尋找你的明天吧。”他悄沒聲息地回轉身,走開。那條生路其實也前程未卜,但卻是他手裏能給她的全部了。就像他的影子,和月映上她的牆腳、又和月離去,就是他能接近她最近的距離。

朔華睜開眼睛,夢裏是誰來了又離開?留她一個眠在月色中,青絲鋪了滿枕,糾糾葛葛,柔軟到荒涼。

她落下一滴眼淚來。

朔華見到了虞珂,這位小姐跟她想象中的一樣,嬌美似一枝海棠花,風一吹要折了似的,可是哪怕端坐一整個下午,也不會喊腰疼。她簡直像琳琅一樣的堅忍、銀毫一樣的可愛、青萍一樣的八麵和氣、又像朔華本人一樣的沉默寡言。

朔華很有些畏懼她。

她與朔華俱是虞家骨血,不必主婢相稱,論起來虞珂還比朔華小兩歲,朔華便叫她妹妹,但實際中,豈能真正當姐妹,還是主婢相處。

虞珂進宮中陪伴太妃,本來就是以“伴女”的身份,類似丫頭,自己不能再帶丫頭,所以需要帶一個有“姐妹”之名、而能行“丫頭”之實的女孩子,朔華、琳琅等人,都符合這個身份,不幸最後勝出的是朔華——這是其他所有女孩子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