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鳳凰涅??(1 / 3)

第五章 鳳凰涅槃

人類曆史上曾有四大文明古國,其中沒有發生文化斷層的惟有中華文明。這是中國文化的驕傲所在,也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所在。

雖然沒有發生過曆史性斷層,卻出現過曆史性失落和落後挨打的局麵。其時段大約自15世紀初葉開始,中國幾經戰亂,幾遭侵害,幾曆苦難和危亡。直到今天,中國還沒有達到世界中等國家的平均綜合發展水平。所以中國文化雖未斷層,卻要轉型。不轉型就無法適應和順應人類現代文明的發展要求。

然而,轉型談何容易。至少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有多少尋求富強和變革的理論接踵而來。本書無法全麵回顧和反思這漫長的曆史發展之路,隻想就一些與文化直接相關又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發表一點個人的見解,若能有一孔之得,則覺幸甚,幸甚。

如果形象地總結本書前四章的內容,那麼,第一章可以稱為方法論;第二章可以稱為特征論;第三章可以稱為結構論;第四章可以稱為範疇論。說到典型,中國傳統文化算是論完了,可又沒完,因為還有一個中國傳統文化向何處去的問題,於是寫第五章:未來論。未來論,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變革、轉型與發展的。因為我和我的朋友還要專門寫一本《積澱與變異——中國文化的曆史命運》。加上這書篇幅已經夠長的了。隻好長話短說,討論四個問題。

一 曆史回顧

曆史回顧從“五四”運動開始。為什麼?因為“五四”運動是一個曆史的豐碑。

中國文化的變革,非自“五四”始,然而,達到了曆史的轉折,卻自“五四”始。“五四”以前,自明末清初開始,中國傳統文化就已經出現雖不十分激烈卻十分深刻的啟蒙思想活動。很可惜,這個啟蒙活動沒有取得西方文藝複興運動那樣的結果,因為二者的文化曆史原本不同。文藝複興是打著複古的旗幟進行的一場意義極其深遠的革命。中國明、清之際的啟蒙,則帶點冒叫一聲的味道。所以,除去經濟因素和其他社會因素而外,僅就中國文化的特質論中國文化,啟蒙這件事就艱難得可以。中國文化傳統沒有外力簡直就打不破,至少不能很快打破。整個清代,一方麵是反叛者要求新知識,一方麵是統治者大搞文字獄;一方麵是外來勢力日益專橫強蠻,一方麵是內部壓迫日深日重。縱橫交錯在一起,使中國近代文化出現錯綜複雜的局麵,這種局麵常常弄得人抓住頭緒,又亂了頭緒,周而複始,難知所以。

到了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了,不爆發也不行;中國人不打鴉片戰爭,不用別的,光鴉片就差不多要給中國亡國。中國人打鴉片戰爭也打不贏,因為沒這力量。於是啟蒙思想蓬勃又起,而且此次重來,頗有韌勁,先是以夷製夷,以夷製夷不行就搞洋務運動;洋務運動不行了,又搞變法維新;變法維新也失敗了,就搞革命。內部在亂,外部也在亂;帝國主義步步緊逼,吃了一塊肥肉便想吞兩塊,吃了兩塊又要吞四塊。太平天國運動則攪得大半個中國惶惶然不可終日。大圈套小圈,大圈也亂,中圈也亂,小圈也亂。然而,無論大圈、中圈、小圈,都出現新的成分,放出新的光彩。帝國主義說中國人不文明,要用大炮把中國打文明,用鴉片把中國人抽文明,用基督文化把中國人教文明。太平天國,雖是農民起義,卻信奉上帝。請問中國農民的諸位老祖宗,你們可知道上帝是何許人也!中國本無上帝,洪秀全從一本西方小冊子中發現了上帝,就開始信奉上帝,後來幹脆自己就成了上帝在人間的代表,您說這農民起義是不是有點別開新麵的意思。清廷內部也發生大變化,洋務運動已使祖宗難堪,戊戌變法更叫祖宗受不了。中國傳統文化力量實在偉大,它三把兩把,便扼殺了變法維新運動,讓“六君子”熱血灑在北京菜市口的一家藥鋪門前;它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最有貢獻的就是近代大儒曾國藩;它打不過西方工業國家,倘若能打過它們,中國人信孔夫子還不知道要信到哪一天。說不定本作者的夫人也一樣地擰著兩小腳在為敝人辛勤燒飯呢!那可太不妙了。

但孔夫子的禮教到底沒有洋人的大炮厲害,七轟八轟,就把中國傳統文化打穿了好幾個堵不勝堵的大窟窿。封建王朝對外屈辱求和,少廉寡恥,對內窮凶極惡,更勝似往昔。中國不能再要帝製了,帝製存在一天,挨打一天,破敗一天,窒息一天,死亡一天。於是保皇黨——盡管他們依然堅持維新,卻已如日薄西山,氣息奄奄;而革命黨——他們幹脆主張打倒帝製,則如旭日東升,蒸蒸日上。當然道路是曲折的,犧牲是慘重的。然而.一鳴既起,天網可穿。到了1911年,武昌起義炮聲大作,中國最後一個王朝——大清帝國就成了紙老虎,革命軍的手指頭還沒有挨上它,它自己先就來了七八個大洞,於是——一命嗚呼!

然而,革命勝利來得似乎容易,而革命成果丟失得也快。袁世凱當了大總統,當大總統,很不過癮,很快舊態複萌,老病複發,就想當皇帝,而且真的當了幾天皇帝。但江山依舊,麵目全非。中國未曾革命,難於革命;一旦革命,便無可阻擋。討袁運動風起雲湧,各種新的思潮,乘風而起。其中最最著名的乃是西方的科學、西方的民主和直接來自蘇聯的馬克思主義。中國自明末清初以來,醞積數百年的革命怒火,終於火山一樣噴薄而出。毛澤東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五四”運動的先驅者們說,堅決打倒孔家店,請“德”(民主)先生“賽”(科學)先生來中國主事。“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序幕,“五四”以前的事情,都是幕後的準備工作。到了五月四日這一天,大幕拉起,一場偉大的曆史活劇便從此開始。

然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五四”運動以後,中國新文化運動途經三變:國共合作,北伐運動為一變;七?七事變,舉國抗日為一變;三年解放戰爭,打敗蔣介石,成立新中國為一變。經此三變,中國自1840年以來,第一次徹底洗掉了臉上殖民主義的印記,第一次以國家政權的方式表示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的開始。然而,在1957年以後,出現明顯失誤,失誤一開始也許是局部的,但終於發展成為帶有全局性的,這就是十年內亂。十年內亂,天下大亂,內傷外損,損失慘重。究其原因,又是一個文化問題。於是,中國人再次回首往昔,對“五四”運動以來的曆史,重新思考,對幾千年中國傳統文化重新分析,對中國文化的未來重新構想。自1978年改革開放政策發表以後,中國新文化運動實際上又闖入一個從未有過的曆史新階段。這個階段是嶄新的,也是陌生的;領域無比開闊,問題無比複雜;新鮮事情層出不窮,不平衡狀況十分嚴重。東、西文化的衝撞因開放機遇而重開“戰事”,對中國新文化模式的選擇又出現種種新論,種種迷亂。十多年來,有關中國的熱點,真是一個接一個;大事熱,小事也熱,科學熱,文化也熱,新潮熱,舊規也熱。新的東西仿佛“飛將軍自重霄入”,舊的東西卻又幽靈不散,沉渣泛起。進步是巨大的,問題也是嚴重的。中國文化的前途究竟如何?這個仿佛早已不成問題的問題終於又成了問題。而且問題十分複雜,且難以很快梳理清楚。照我的看法,現在還隻能做些並不十分係統的理論探討,而最優先考慮的主要問題還是那幾個老問題。目標問題;中西文化關係問題;古、今文化關係問題。以下分而述之。

二 未來目標

研究未來目標之前,先研究未來。未來有遠有近。最遠就是無窮,最近就是一瞬。一瞬之間也有未來,未來既是一瞬,現實也是一瞬。一言未出,就是未來;一言未止就是現實,一言既出就成曆史,所謂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因為既成曆史,就無法逆轉。但這有點咬文嚼字的味道。通常說的未來,是在相當時間以後的事情,一般可能經過一、二代人,也可能要經過三、四代人,時間難以確指。因為未來這個概念既有時間要求,又有事物本身的階段屬性。

中國傳統文化的未來,至少需要兩個方麵的內容,一個是將“五四”運動開始的事業基本完成;一個是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為更高的目標確立理論結構模式。完成“五四”的目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也許還要花費很長時間。過去以為1949年10月1日,隨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五四”運動的目標就算達到了,看來那是太幼稚了,錯把佛光當成了佛。完成“五四”運動開創的事業,正用得著那句老話:“任重而道遠”。一個是要完成本曆史階段提出的曆史任務,一個是要確立新的曆史目標。把這兩項內容結合在一起,就要進行文化建設的轉型和再生。轉型即實現根本轉變,根本轉變即全麵轉變,結構型轉變和現代化型轉變。再生就是向著新的目標開拓發展。

全麵型轉變。轉變早已開始,“五四”成為豐碑。但“五四”主旋律是民主與科學——德、賽二先生。然而,中國屬於落後的東方。社會腐敗,軍閥混戰,帝國主義侵略在外,官僚資本橫行於內。科學救國論,行不通。你講科學,盡管道理充分,無奈聲音太小。你要發展工業,無奈後有追兵,前有攔截,左是高山,右是峽穀,左右無著,腹背受敵。你要民主,民主好得要命,同樣聲音太小;中國充滿了槍聲、炮聲、殺聲、喊聲以及呻吟聲,垂死掙紮聲,監獄的鐐銬聲,然而最少文明的變革聲。民主打不過槍炮,連最主張進化論的魯迅先生後來也很快看到這一點,他認定空言無用,大炮才行。科學不能救國,民主不能實行。“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隻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不是科學不對,不是民主不好,而是特殊的情況下,就需要特殊的反抗形式,盡管這反抗力量的內部也十分需要科學,也十分需要民主。

科學和民主在中國舊製度麵前沒有打贏,蘇聯送來的馬克思列寧主義,一時也沒有打贏。馬克思主義殿堂中的經典隻有和中國文化實踐相結合才行。那些在蘇聯受到正統教育的馬克思主義者,解決不了中國的問題,他們譏笑山溝裏出不了馬克思主義,然而,正是山溝裏出了中國式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

不僅如此,照著蘇聯的經驗,大搞城市起義,也很快就證明是行不通的,雖有上海起義的勝利,隻能看作特殊情況下的特殊經驗。特殊經驗不能普遍使用,一旦普遍使用,就是經驗主義。中國革命的正路,帶有濃重的土地特點,既帶有濃重的土地特點,非以農民為主力軍不行。

科學不行,軍隊才行;民主不行,革命才行。隻靠新興的革命力量工人階級不行,要靠全國最廣大的受壓迫者農民才行。中國的道路是夠奇異的了,奇異的形勢培育出奇特的天才,奇特的天才又創造奇異的思想。

靠著這些奇異的思想,中國民主革命取得了勝利。應該說,先進的中國人,對於領導這場革命的認識是科學的、清醒的、冷靜的,而民主革命一旦勝利,人們的認識就開始有些不那麼科學,不那麼清醒,也不那麼冷靜了。

中國民主革命勝利隻不過是又一幕戲的開頭,開頭不等於全劇。所以,在特殊情況下被擠到後麵去的先進思想還會走到台前來。中國革命是成功了,中國革命的成功靠的是小米加步槍。但革命的成功不等於說就不需要科學,就不需要民主了。革命的成功本應該為科學民主的充分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社會保證。

中國革命的成功是很偉大的曆史性成功,現在有些人不同意此說。以為,革命雖然成功,但革命後的災難同樣巨大,這其實是兩件事情。新中國的成立,其曆史意義,現在很多國外華僑比大陸同胞看得還要清楚。實在說,沒有新中國的建立,就沒有近十年的開放和改革,雖然這開放和改革來得實在是太晚了點。中國的曆史決定了中國新文化建設必定會走政治革命這種道路。因為殖民主義者沒有幫助中國人富強起來的誠心;隻有壓迫中國人,欺辱中國人,剝削中國人,使中國門戶開放,走向殖民地的種種的惡劣行徑。西方工業國家中,日本軍國主義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大敵,至少在1919~1949年這一段曆史時間內,確是如此。蔣介石的那一套更不行,有人說蔣介石到了台灣,台灣近幾年生活比大陸還要富裕得多。但我要說,蔣介石的那一套,治理台灣可以,治理中國大陸不行,他充其量隻能治理中國的一個省。如果他那一套治理中國能行,也就不會被趕到台灣去了。

現在我們明白,政治上的解放,那隻是一個方麵。隻有政治上的解放,而沒有經濟上的解放,這個解放很不徹底;不僅很不徹底,而且很可能走向反麵。舉個例子說,中國農民受了封建時代數千年壓迫,苦極慘極。新中國成立了,他們不再受封建壓迫,好得很!但如果還是一樣的窮,還是一樣的逃荒要飯,還是一樣的賣兒賣女,這樣的社會主義就非改革不行。政治上要解放,經濟上也要解放,文化上還要解放。隻有政治解放,那隻是解放了身體,加上經濟上的解放才算解放了肚子,有了文化上的解放才算解放了靈魂。中國人的靈魂被壓抑被麻醉得實在太久太久,即使新中國已經建立17年後,一風吹起,中國人還是一樣要鬧個人崇拜,大樹特樹,萬壽無疆,永遠健康,早請示晚彙報,三個忠於,四個無限,暈頭暈腦,跟在人家屁股後頭玩,那樣愚昧、落後、幼稚、荒唐、低級、野蠻、專製、封閉、人身依附,自甘奴役的那種鬼把戲。

而且,隻有當我們認識到這些曆史教訓的時候,我們才真正明白,政治上解放這個詞也許用得不夠恰當,而真正達到民主、法製和現代文明,還差得很遠很遠哩!

新文化建設,應該采用實行全麵的變革性建設,沿用戰時的方法,必然碰壁。

結構型轉變。全麵型轉變,這個說法太籠統,就是加上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麵的解釋依然有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正是如此,中國文化研究近幾年又成為帶有全社會性的熱門話題。實在說,中國的文化轉變,與其說是全麵型的,不如說是結構型的來得更其鮮明具體。本書第三章就用大篇幅分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構類型和它的種種缺陷。即它的幾大缺陷:以官為本,缺少民主;以農為本,缺少工商;以儒為本,缺少平等;以禮為本,缺少法製;以土為本,缺少開放;以經為本,缺少自由;以家為本,缺少個性;以德為本,缺少科學。

缺憾如此之多,非進行結構型變革不可。

社會如同一架龐大的機器,看似彼此無涉,實則彼此相關。迷信舊的結構,隻求局部變化,就得不到良好效益;就會出現選擇不當的弊端,還會引起社會運行機製的混亂,並因此受到懲罰。

結構不佳,效益不好。雖有良好的技術,一進舊體製,馬上如火投江,寂然而滅。比如魯迅先生是中國文化運動中少有的人才。但他在20年代中葉,去廣州的大學教書,就無能為力,因為處處掣肘,動轉尚且困難,作為全成虛活。魯迅先生沒有活到新中國成立,即使活到新中國成立,碰上。胡風事件”,1957年反右運動和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我們很難想象魯迅先生究竟有怎樣的命運。中國古代發明很多,但不能在自己的土壤中得以發展,好比中國人培養出良種,要移栽到外國土壤中,故鄉不能成熟,異土偏能豐收。國外的先進思想、先進科學,一人中國傳統文化的機製,馬上抽筋扒骨,成為不中用的東西。清代洋務運動,造的兵艦不少,大炮也不少。海軍裝備,勝似日本;海軍艦隻,堪與日本對峙;然而,甲午一戰元氣大傷,從此奠成敗局,再經三戰四戰,海軍全軍覆沒。一堆篝火,燃於冰山,雖能化出些許水來,到頭來還是“火”的失敗。

結構不佳,選擇無當。中外交流,互有選擇,越是結構優良,越能選擇正確。比方工業國家,一眼就看到窮國弱國的人力資源、物質資源;再一眼又看上了文明古國的曆史文物和文化遺產。而最重要的是看見了窮國弱國的人才資源。富國雖富,人才不嫌其多,而且越是富裕越嫌人才缺少,千方百計,吸引人才。於是硬行擠入,占領市場;連搶帶奪,抱回本國。而越是窮困落後的國家,眼睛越不在科學技術上下功夫,甚至連基礎工業也不予重視。雖有文物無數,經不住偷運倒賣。對於富國的消費品最是眼饞,對於本國的人才最不重視。窮國富國交流,起點本不公平,加上選擇失誤,差距越來越大。加上工業國家的掠奪,形勢對窮國弱國更不利。舊時代情形,大家了解很多,不去說它。即使改革二十年後的今天,總結二十年經驗,也有重大失誤。據1989年3月29日《光明日報》一篇文章介紹,中國從“1981年至1986年,全國單是進口小汽車用去的外彙折合人民幣約200億元,1987年全國各地無賬可查的白吃、白拿、買豪華小汽車揮霍掉的公款達530多億元,社會集團高消費的款項為665億元。相比之下,1987年國家財政預算內的教育經費僅為274.62億元。就是這麼一點可憐的教育經費,也未能真正全部用於教育。據國家審計署統計,1986年,全國2200個縣市以上的有關部門擠占挪用教育經費達4.2億元。”精神尚無完全麻木者,讀到這些數字,能不觸目驚心?然而,改進不多,尤其不快,惰性如此,奈何奈何!

結構不變,隻求片麵發展,還會引起社會機製混亂,以至受到種種懲罰。清代搞洋務運動,從它開始的那一天,就命中注定非失敗不可。因為沒有洋務運動發展的環境。中國舊時代有許多誌在科學救國,工業救國的人物,同樣從一開始也就命中注定他們非失敗不可。就如同,《茶館》中寫的那位企業家所遭受的命運一樣。他要工業救國,而社會不理解他,排擠他,打擊他。日本人來了,沒收工廠;好容易日本投降了,國民黨來了,又說這是逆產,既為逆產,照樣還是沒收。不但工業、科學不能救國,就是一點點小改革也不能容忍。自董仲舒、漢武帝君臣全力搞“廢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中國的改革家,幾乎沒有一個人能有好下場,下場不好也堪悲哀,事業不成更其悲哀。商鞅雖死,秦製猶存,大丈夫“生而何歡,死而何懼”,能

留下一份文化遺產,死就成了小事。然而,後世諸公,改革氣魄日小,改革動作更小,其命運同樣不佳,其事業轉瞬無存,這是最可悲哀的事情。現在社會主義國家大多在搞改革,改革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很多新問題,新矛盾和新困難。但如果能夠適時進行結構性轉變,則會越走越順,否則就會按下葫蘆起了瓢,造成新的社會機製的不良運動。隻要經濟效益,這條路走不通;隻講政治改革,這條路也走不通。非有全麵發展不可。而全麵發展談何容易?確立合理的結構模式,屬於當務之急。

現代型轉變。不論全麵型轉變也好,還是結構型轉變也好,都要有一個正確的可行的而且行之有效的統一標準,這個標準一言以蔽之,就是現代化。所以,說到底,還是要實現文化現代型轉變,講得具體點,就是文化現代化。

文化現代化內容很多。其中也包括“四個現代化”。

四化即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和國防現代化。這個口號近年來已少有出現,主要是講翻兩番,三步走,到2000年達到小康水平。小康水平還不是現代化。現代化的真正實現,如果不出現大的失誤和特殊情況,也要到2050年左右才行。

四個現代化的實現,任務已然極其艱巨。但現在看來,僅有“四化”還不夠,“四化”主要是經濟目標,還要有文化目標,還要有人的目標才行。中國進行經濟體製改革,目的在於“四化”,進行“政治體製”改革,目的也在“四化”,卻不全在“四化”,因為即使有了“四化”,沒有現代民主還是不行。那就會像世界上某些國家那樣,經濟雖然發達,社會政治局麵卻比較動亂;像中國這樣有十多億人口的大國,如常有動亂,影響就不得了。而沒有現代民主,社會必定動亂;實行社會民主,社會又要忍住陣痛。進與不進,都有難處,不進難處越來越大,硬進問題就會突然爆發。但社會民主化進程和經濟現代化進程是相輔相成的,隻有均衡發展,才會真的達到現代文明。

然而僅有社會民主和四個現代化還很不夠。不但不夠,連實現都可能成問題,因為還有更為重要的一個方麵,就是人的現代化。說來說去,社會財富是人創造的,社會民主也是人實現的,人不能現代化,一切現代化均成空話。他可以腰纏萬貫,卻不見得有多少現代意識;他可以早早就成了萬元戶,十萬元戶,百萬元戶,有可能把這些積蓄統統用來修廟宇、塑金身、蓋新房、造墳墓。他可能為著幾個小錢,就強迫孩子小小年紀中途退學,從而斷送了孩子的一生,也影響國家的未來發展。他可能是賺錢能手,也可能是敗家能手,但很快就又成為道德敗壞的分子,成為階下之囚。中國近幾年經濟發展不慢,但人的素質發展不快。特別是第二次“讀書無用論”,又呈泛濫趨勢。都知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無兵不安,工、農、商、兵都有照顧,唯有對教育特別冷淡。雖為文明古國,又是禮儀之邦,偏偏忘記了知識和知識分子的作用,全不想一想無士不興這樣一件頭等大事。無士不興是冰心先生最先提出來的,實在提得極妙極好極佳。

文化現代化,包括軟文化現代化,就是人的現代化;硬的文化現代化,就是製度現代化。但願到了2050年,在實現四化的同時,也能實現其他兩化。而且如果從中國現代化的成績考慮,還必須實現其他兩化,即實現文化現代化。

實現文化現代化,未來目標如何?簡而言之,就是要達到四個統一。

個人與社會的統一

個人統一於社會,是人有別於其他動物的顯著性特點。然而,人類社會又需要經過好幾個無法超越的曆史階段。原始社會,屬於萌芽階段。雖然已進入人類征途,卻帶著明顯的獸群標誌。人與社會,可一可二,難分難解,看到了人就看到了部族,看到了部族,就看到社會。人的自覺意識很低,社會的組織程度也很低。奴隸社會,文明開始覺醒,社會開始分化,一部分享有最多的物質財富,另一部分被剝奪了作人的權利。封建社會,最重等級,西方以宗教僧侶為最高等級;東方以皇室家族和龐大官僚階級為最高等級。等級壓擠人生,特別反對每個社會成員個性的發展。隻有神的自由,沒有人的自由;隻有皇帝的自由,沒有平民百姓的自由。沒有自由因為沒有平等,沒有平等因為沒有發達的近代工業和近代商業,從而也就沒有現代意識和現代文明。資本主義有了近代文明和現代文明,影響巨大,超越前人。但未能解決或說徹底解決貧富差異問題。雖然理論上已經平等,實際上貧人富人並不站在一條起跑線上。社會主義從理論上講應該先進於資本主義,但其建成

基礎落後,而且多有過失。同樣不能使一切公民以完全平等的社會待遇包括經濟待遇和文化待遇。這就是說,在人類過去的一切曆史階段中,從原始人類到近、現代文明,社會與個人不能完全統一,而且常常處在對立之中。而個人與社會不能統一,則社會進步有種種阻力,社會不能向個人提供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機會,則這社會必定缺少活力。馬克思描繪共產主義藍圖,極其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個人才能得到全麵展現。而恰恰對於這一點,一些社會主義創始人沒有真正認識或者缺少足夠認識。他們往往就成了救世主,有意無意地站在高居人民權利之上的錯誤位置上去了。

民族與人類的統一

民族文化需要發展,但在曆史發展過程中,經過了兩種形式的阻礙,一個是地理環境的阻隔。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大家各以自己的文化體係為天下的中心。這從古埃及、古巴比倫、古羅馬和中國古代的地圖繪製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家自以為中心,實在是坐在井裏,看天天也不大,於是相信了天真的不大。一個是人為的阻隔,不同文化相遇,必有嚴重衝突。衝突方式或者比較文明,或者極其激烈,多數情況極其激烈。文化落後的民族,有被同化的危險,拚命反抗,情有可原。文化先進的民族,要求發展,四處滲透也情有可原。文化衝突帶來文化封閉,文化封閉影響了文化的充分發展。但從人類現實和未來發展的大趨勢考察,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會現在已成為曆史方向,不論你同意與否,除此沒有第二條道路可走。因此,可以預計,文化現代化的結果就是人類文化一體化。需要說明的是一體化不是消滅民族文化差別,而是在更高的層次上,各個民族得到更為充分的發展。一體化亦即多元化。大家都成為開放模式,彼此取長補短,進而由民族文化主體模式轉變為人類文化主體模式。

真、善、美的統一

真,代表科學,包括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善,代表道德;美,代表生活。歐洲美學大家,講到真、善、美,以為是分別代表邏輯、倫理和情感的,那麼說當然也可以。但作為社會文化,其代表範圍更其廣闊。

真、善、美是人類追求的目標,未來的真、善、美必定得到更高層次上的統一。什麼是更高層次上的統一?即在各自充分發揮的基礎上取得更為和諧的統一形態。

真、善、美,古有矛盾,既有客觀矛盾,也有主觀矛盾。古代社會,因為社會文明發展階段所限,常常真了不能善,善了不能美,美了不能真。三者別別扭扭,不能達到統一境地。孔夫子講善,講美,說可以統一;但又強調善更重要,雖美而不善,不如不美;雖不美而善,就應該鼓勵。這思想發展到後來,連美都不要了,幹脆以善論善,成為僵死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善在其一,美在其二,真在其三。邏輯最不發達,科學似乎發達尚未真正發達。社會生活一直處於比較低的層次。西方中世紀與中國封建社會相比,模式雖不同,情況大體相似,同樣以善為第一,隻是美的地位還要下降,屬於第三,真的地位則有上升,成為第二。應該順便補充的是,雖然隻是第一,第二,第三的區別,第一卻總是處在統治地位,而第二第三總體上看隻能處在仆從地位。客觀上,真、善、美不能平等;主觀上更不許它們平等。主客難於一致,產生很大的破壞效應。

真、善、美的統一,屬於曆史趨勢,到了未來社會,真中有善,善中有美,美中有真,那才好哩!比如住宅,既合乎現代科學,又合乎道德規律,更合乎美的要求,住著能不舒服?比如社會商品,既合乎科學原理,又合社會效用,還有美的形態,能不受人歡迎?真、善、美的高度統一,僅從現在的目光看,怕還看不真切。因為未來的科學實在有著我們現在還不能知覺的妙處。但從現在起,就確立科學觀念,確立全麵發展的觀念,有可能較快接近於科學未來發展的全麵認識。

人的自然屬性與文化屬性的統一

這個題目前麵略略講過幾句,人的自然屬性與文化屬性,在原始社會中已有矛盾。因為有矛盾才不斷進步,使文化屬性漸漸居於主導地位。人類文化屬性屬於本質屬性,隻有自然屬性的人,還不是人類意義上的人,隻是物種意義的“人”,就好像豬、狗、驢、兔,也隻是物種上的“豬、狗、驢、兔”一樣。換句話說,就是人的自然屬性實在隻能反映人的類本質。

文明使人進步,進步到文化屬性居於主導地位的時候,人類開始自覺地認識自己。但文化屬於曆史範疇,曆史又是由很多曆史階段組成的。文化不能超越曆史,因此所謂人的文化屬性隻不過是文化的曆史屬性,所以馬克思才說:“人的本質不是人本身,而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人的自然屬性與文化屬性,因曆史文明的限製,常常相互衝突,文化屬性壓迫自然屬性,使其不能充分發展,其結果是反過來又損害了自身,使自身也不能得到充分發展。比如封建社會,拚命反對性愛自由,這個就是對於人性的損害,不僅危及文化屬性,而且傷害自然屬性。曾有哲人諷刺說,動物求歡,隻要兩雄相爭,勝者便獲得了權利;而人的求歡,有時候——例如在妓院,隻要掏出幾個臭錢,就等於有了一切權利;別人不但把身子暫時賣給你,還要曲意奉承,使你滿意。這樣看來,人的進化,在某些地方,因為曆史局限,反而有些人不如獸了。

人的兩個屬性的統一,就能以自覺的形式,日益充分地發掘人的自然潛力,未來科學包括未來醫學、心理學、生物學、遺傳學、社會學等等共同努力,在新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人類——新的文明的驕子。

人的兩個屬性的統一,需要漫長的時間艱苦卓絕的努力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物質要極大豐富,科學要高度發展,人的素質要發生革命變化,人的潛能也得到充分發掘。從而,爭取健康自由,教育自由,職業自由,管理自由,科學自由,經濟自由,勞動自由,道德自由,家庭自由,死亡自由。自由不是自己要怎樣就怎樣,而是經過人類不斷努力達到自由的境地。

健康自由,內容很多,首先是生育自由。生育自由就是達到自覺優生的程度,完全可以消除一切先天性疾病和缺陷。性別可以控製,嬰兒的健康可以保證,嬰兒的身體發育和大腦發育都處於現代人難於企及的水平上。產婦不再受生育之苦,亞當和夏娃因為吃禁果而給女人帶來的苦難,終於結束。當然優生優育是一個係統工程。尋其要點,作為提示。健康自由又包括人的健康、健美的高水平,和戰勝疾病的能力。疾病能否徹底消滅,現在看來回答是否定的,但人類戰勝疾病的能力也是無窮的。器官可以移植、可以再生,可以通過人體內部的力量,戰勝種種疾病,可以活到自然生命的極限而不出現早衰現象。而且生命的極限其實是無限的,因為科學本身就是無限的,但無限不是長生不老,而是可以持續延長。好比跳高紀錄,跳高紀錄到底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我看是無限的。盡管它事實上最終會存在一個極限,而這個極限是無法達到的。健康標準包括身心兩個方麵。身體健康心理更要健康。現代人的許多不治之症將來都將有法治療,就是出了新的病種,也絕不會如人類戰勝肺病或者癌症那樣,花去如此長的時間。人類的未來將如同神話中神仙般一樣出現,而且比之神仙還要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