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春秋戰國時期舟師的戰船和兵器(1 / 2)

春秋末期,各諸侯國的兼並戰爭從中原地區逐漸轉移到了江南。中原地域平坦,在戰爭中多用兵車。江南江河交錯,宜於水戰。於是,專門用於水戰的船舶——戰船便應運而生了。《神機製敵太白陰經》卷四說:“水戰之具,始於伍員,以舟為車,以楫為馬。”

伍員,又名伍子胥,楚國人,因父兄為平王所殺,投奔吳國,佐吳伐楚,深受吳王闔閭倚重。一日,闔閭向伍子胥請教船軍之備,伍子胥“對曰:船名大翼、小翼、樓船、橋船”。(《越絕書·劄記》)這是見之於文獻的我國戰船的最早分類。

另據《吳越春秋》記載,吳國的戰船,除上述幾種外,還有中翼。大翼、中翼和小翼合稱“三翼”。

大翼“廣一丈五尺二寸(以當時每尺約合0.23米換算,約3.5米),長十丈(23米),容戰士二十六人,木翟(槳手)五十人,舳艫三人,操長鉤矛斧者四人,吏僕射長各一人,凡九十一人”。(《越絕書·劄記》)船上配備的兵器有長鉤、長矛、長斧各4把,弩32把,箭矢3200支,頭盔32頂。(參見《中國艦船史》)這種戰船船身狹長,槳手多,因而速度快。從船的尺寸和人數來看,大翼可能有兩層,下層為槳手和操船水手工作的場所,上層是士兵作戰的地方。

中翼“廣一丈三尺五(3.1米),長九丈六(22米)”。

小翼“廣一丈二尺(2.8米),長九丈(20.7米)”。

這三種船船體狹長,速度快,適宜於在長江中下遊活動。

突冒船首裝有堅硬而突出衝角,船體結構堅固。《爾雅》中記載,“冒突取其觸冒而唐突也”。冒突即突冒,意思是說這種船是因有衝角,能衝擊敵人而得名的。

樓船“樓船者,當陵軍之行樓車也”。(《樾絕書》)意思是說,樓船相當於陸軍作戰用的樓車。所謂樓車,據《通典》的解釋,是“以八輪車,上樹高竿,竿上安轆轤,以繩挽板屋止竿首,以窺城中”。《梁書·侯景傳》說,“設百尺樓車,鉤城碟盡落,城逐陷”。由此可見,樓車是在車上設十餘丈高架,推臨城邊,既可了望又可攻城的一種戰車。與樓車相當的樓船,也是在船上設高架,可在上麵發矢石,居高臨下地攻擊敵人。這種樓船由於形體高大,還可在水上阻擋敵人的進攻。

大翼船橋船據《越絕書·劄記》記載,伍子胥把這種船解釋為相當於“陵軍之輕足驃騎”。可見橋船是一種體積小,速度快,機動性好的輕捷戰船,可用於衝鋒陷陣。

此外,吳國還有一種專供君王乘坐的“王舟”,稱為“餘皇”,是水戰中的指揮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