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國舟師的實力不亞於吳國,戰船的種類不少,但見之於文獻的隻有戈船。據《越絕書》記載,公元前468年,越王勾踐自會稽(今浙江紹興)遷都時,曾用“死土八千人,戈船三百艘”。什麼是戈船?一種認為“越人於水中負人船,又有蛟龍之害,故置戈於船下,因以為名”,另一種則認為船“以載幹戈,因謂之戈船”。(《文獻通考·兵誌》)看來後者比較可信,戈船可能是載執戈之士的戰船,用於與敵人短兵格鬥。
齊國的戰船,無從查考。據《北堂書鈔》卷一三七記載,秦國有太白船,晉國有飛雲船、倉隼船、金船、小兒、先登、飛鳥等戰船。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春秋時期在建造戰船時,已注意到了速度、機動性和戰鬥力,注意到了按作戰任務和作戰水域配套發展戰船,既能在水戰中各自發揮其性能特點,又能取長補短,形成整體戰鬥力。
山彪鎮出土的戰國銅鑒上的水戰紋圖案春秋時期舟師所使用的兵器,除與陸師通用的刀、劍、弓、矛之外,還有專用的,如長鉤矛、長斧之類。據《墨子》記載,公輸班幫助楚國“為舟戰之具,謂之鉤拒,退則鉤之,進則拒之”。這種兵器的形狀不詳,可能是一根帶金屬鉤刀的長竿。古代水戰主要是接舷戰和撞擊戰。敵船進攻時,用鉤拒拒之,使之無法接近;敵船退卻時,則用鉤拒鉤住,不讓其逃脫。真是匠心獨具。
晏樂漁獵攻戰紋銅壺上的紋飾戰國時期的戰船和水戰,史籍沒有多少記載,但從戰國墓出土的三件銅器上卻得到生動可靠的反映。
第一件是1935年河南汲縣山彪鎮出土的水陸攻戰紋銅鑒,上麵有水戰圖案。
第二件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晏樂漁獵攻戰紋銅壺。壺上的圖紋共分三組,最下一組的左方是水戰圖。圖案與第一件基本相同。
第三件是1965年在成都市百花潭中學戰國墓出土的嵌錯燕射水陸攻戰畫象壺,壺上有四組畫麵,第三組右麵為水戰圖。
這三件文物出自不同地區,但水戰圖象相似,具有可靠性,從中可以看出戰國舟師的基本情況:1.戰船船身修長,船尾翹起,分上下兩層,上層作戰,下層劃槳;2.所使用的武器為弓矢、長鉤矛、長斧等,指揮作戰的工具有旌旗、楹鼓等;3.作戰方式主要是接舷戰。從湖南出土的戰國金享於頂盤形刻紋和浙江鄞縣甲村石禿山1972年出土的戰國銅鉞刻紋中,我們還可見到帆和舵。
舟師戰船的發展、裝備的改善給水上作戰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