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水軍最早是由秦軍攻克巴蜀地區後組成的,後來又在進軍東南江海地區過程中得以壯大。《戰國策·楚策一》和《史記·張儀列傳》等典籍都載有秦國戰船的形狀。“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占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而行三百餘裏”。(《史記·張儀列傳》)秦國戰船先進,從蜀地沿漢水下長江,五天即可抵楚國郢都。秦將司馬錯伐楚,率十萬大軍,乘萬艘大船,載米六萬斛,沿江而下。(《華陽國誌》)
秦朝二世而亡,隻存在了短短的14年。但由於秦始皇建立了統一的全國政權,利於承襲前人的成果和便於組織力量進行開發,所以在水軍建設和運用方麵所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有以下幾件大事可資證實:
一、大規模的水上漕運。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命蒙恬發兵20萬北擊匈奴。蒙恬收複黃河以南44個縣以後,駐兵扼守北河(今內蒙古自治區磴口以下黃河地段)。為了保障軍隊的供應,派出大型船隊從山東沿海港口出發,渡勃海(今渤海),入黃河,向北河防地運送糧食。這是我國海上漕運之始。
二、開靈渠。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秦始皇發兵50萬大舉南下征討百越所處的江南和嶺南,其中主力是由尉屠睢指揮的樓船士,並由監祿負責在今廣西興安縣境內開鑿了一條長約60裏的運河——靈渠,溝通湘江和漓江,使長江和珠江水係相連接,保障了進軍和開發嶺南的需要。
三、徐福東渡。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徐福(懂航海技藝的方士)帶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東渡,未能成功。徐福謊稱大鮫魚為患,請增派弓弩手隨行。秦始皇同意所請,命徐福再次於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出海遠航。(《史記·秦始皇本紀》)據中日兩國學者考證,這次遠航到達了日本。在日本的佐賀、和歌山、福岡等多處存在徐福東渡的遺跡。徐福帶去了水稻生產技術和銅鐵冶煉術,促成了日本的“彌生文化”。
四、秦始皇巡海。從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起,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病死為止,前後12年,曾4次到沿海巡視。其中以第4次規模最大,行程最遠。先南巡到九凝(今湖南寧遠),然後沿長江而下,過丹陽,到錢塘(今杭州),由此再沿海北上,達到琅琊港(山東諸城東南,屬今膠南)。
從這四件大事中,我們不僅看到秦代航運的發達,而且可以推斷造船業的興旺。遠程水運幾十萬人的給養,派童男女數千人東渡日本,沒有數量多、質量好的船舶,也是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