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改變觀念,方能重生一(1 / 3)

“誰也不能保證這一生不得病,問題是得了病以後用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疾病,其結果會大不一樣。”——埃裏克·阿比達爾(法國國家足球隊隊員)

我接觸癌症、從事癌症診療已近30年,與心身醫學及醫學心理學結緣則是在1980年讀研究生期間。我的研究生課題做的就是中醫心身醫學思想的研討。多個學科的交彙,使我在臨床中與患者交往時,多了一些思考維度——包括從心身相關角度進行探索,因此,也獲得了更多的感悟。這裏枚舉一些印象深刻的實例,為的是也許能讓患者朋友們從中找到一些榜樣、實例或方法。

一、癌症隻是比較難治的慢性病

說癌症隻是慢性病,不等於說癌症很容易治療。相反,作為慢性病,它不僅僅比較難治,而且往往取決於能否理性地治療,取決於患者的毅力與意誌!

樣板戲《沙家浜》裏有一句台詞:“勝利,就在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對這句話應該都耳熟能詳。其實,癌症的治療與抗爭又何嚐不是這樣?!我接觸過太多晚期轉移或複發後康複的患者,他們之所以能夠一步步走向康複,就是貴在不斷“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要活命,必須咬牙齒堅持

陳女士是溫嶺人,應該小不了我幾歲,在新疆做生意。2002年9月,她因右乳頭流血水趕回上海求治。她在術後做了幾次化療,並配合中藥進行治療。因為在化療時就發現肝轉移,於是在化療有所控製的情況下,對轉移灶做了姑息性的切除。

由於新疆還有房子及其他事情要處理,她就帶著中藥及內分泌藥回到了新疆。也許是太疲勞了,她又出現背痛。一查,是腰椎轉移,於是再次趕回上海。

此時,我勸其先處理掉新疆的事情,就生活在上海與溫嶺兩地之間,專心治病。她在背部做了放療,中藥仍繼續使用,又恢複得不錯。也許因為是生意人,改不了閑不住的習慣,她回到溫嶺後又開始做買賣了。經過一年左右,她在檢查時發現左肩胛骨又見轉移,兩肺也有小結節。

這下子她徹底死了再做生意的心,一心治療。也不知經曆了多少次化療、放療,並天天配合中醫藥。就這樣,她一步步走了過來,終於可以說臨床康複了。因為這三年,除肺內仍有一些小結節,偶爾有些背部疼痛外,未再見到新問題了。骨掃描也未見新問題,原有的濃聚病灶則明顯消退,骨轉移穩定了。

該女士文化水平並不高。有一次,別人向她討教康複經驗,她隻說了一段話:“當時看《沙家浜》,就知道‘勝利,就在於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我們是農民,做生意多難啊!但要把孩子帶大,要活下去,我就記住這句話,咬緊牙關,挺了下來。要活命也一樣,隻要咬咬牙,堅持一下,也就挺了過來。”多麼素樸,又含義深刻的哲理啊!

得了癌症,才知道人的自愈潛能有多大

2011年的一則消息引得我浮想聯翩:一位肝癌患者,術後72天,居然參加了2010~2011賽季歐洲足球冠軍聯賽決賽,而且踢滿了整整90分鍾,全場跑動近11千米,並幫助巴塞羅那隊最後以3∶1戰勝曼聯隊。這可是世界上難度與強度最大、影響力最大、身體消耗無比巨大的歐冠決賽!他就是左後衛阿比達爾。這使我想到一連串的問題:人的潛能究竟有多大?生了癌症,究竟意味著什麼?生了重病、大病,人究竟還能幹些什麼?什麼才是真正的生命活力所在?

其實,阿比達爾不是第一個這樣的生命強者。君不見,王楠生了癌,康複後獲得奧運會冠軍;上屆奧運會勇士中,癌症患者又何止王楠一人,如美國遊泳運動員埃裏克·尚托,被檢查出睾丸癌後仍堅持參加本國選拔賽,並戰勝了前世界紀錄保持者布倫丹·漢森,最終闖入北京奧運會男子200米蛙泳半決賽;擔任南浦大橋建設總指揮的朱誌豪,在接受南浦大橋建設任務時,已得知自己患了晚期胃癌,擴散了,他是邊做手術,邊指揮建設的,之後他還擔任了楊浦、徐浦大橋建設的總指揮;我的一位朋友,是位全國人大的領導,患了肝癌,手術了,現還在為中醫立法等奔波、呼籲;生了癌,繼續奮戰在商戰一線的人更多更多!

我的書櫥裏放著不下十幾本癌症患者寫的書,有的書字數甚至在百萬字以上。這些人中包括晚期胰腺癌、轉移性肺癌、卵巢癌等患者。我特別珍惜這些著作,它可不是一般的書,而是真正體現生命價值的結晶。它使我意識到:生命的潛能是無限的,問題在於你自己是否意識到、重視它、開發它!醫患相長,其實,在這些無畏的生命強者身上,我們這些醫務工作者可以學到更多更多。

就像這位左後衛阿比達爾說的那樣:“誰也不能保證這一生不得病,問題是得了病以後用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疾病,其結果會大不一樣。我患病後在積極配合醫生治療的同時,采取了自我暗示療法,就是總暗示自己:疾病並不可怕,要樂觀地做一個‘帶病的健康人’!”說得多麼好啊!多麼富含哲理!因此,有評論說:與其說阿比達爾戰勝了疾病,不如說他首先是戰勝了自己!

而且,英國皇家醫學院的最近研究為此做了很好的注解:研究人員在對4750例癌症手術後的患者進行的追蹤調查發現,那些相信自己能戰勝疾病者,10年以上的存活率達31%;而那些精神沮喪,甚至絕望者,大多在術後不久即死亡。對此,我堅信不疑。這也是我本人臨床上首先致力於消解患者心理陰影的原因所在。

但願左後衛阿比達爾的事例能夠再一次為身體暫時陷於困境的癌症患者提供一大示範榜樣。願人人都康健。而且,首先是心理康健。

看誰堅持得久、看誰更堅強

2011年的兩個病案讓我產生了一些想法:這兩個病案的主人翁都是男性,一個是房地產老板,另一位是領導。

前者是胰腺癌晚期。其實他早就找過中醫,但是因為迷信現代醫學,嫌中醫又苦又慢,所以放棄了中醫,一直用化療與靶向治療,包括多種微創方法。結果腫瘤還是在長,且又轉移了,現在還出現了嚴重腸梗阻。西醫告訴他已經黔驢技窮了,隻能再來找中醫。後者是一位從事行政工作的領導,是腸癌,情況也差不多,化療多次無效,且有了轉移灶,並且嚴重腸粘連。

他們到最後時刻選擇了中醫。我給他們用了外敷和內服,借外敷以消解粘連。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會產生一些疼痛。兩個人都一吃中藥就不舒服,一用外敷就哇哇叫,不想再吃再用,又不想選擇放棄(其實西醫已經拒絕給予治療,無路可走了)。然後托人百般打聽,希望我還有靈丹妙藥,既不疼痛,又能夠緩解症狀。

我就給其中的一位患者寫了張條子,明確告訴他:“若想活下去,隻能選擇堅持與堅強!”癌症的治療絕對不像喝喝咖啡與涼茶那麼簡單,也不可能總是舒舒服服的。即使是中醫藥治療,包括喝中藥和用外敷,有時多多少少也要付出一些痛苦的代價。特別是借外敷以解決腸粘連的情況,總會有些痛苦。

這讓我想起來一個令人非常敬佩的案例:我有一位患者是某國有企業的老總,患的是神經內分泌性的胰腺癌。他最初在北京一家很著名的醫院就醫時,被誤診為是囊腫,結果第二年已經廣泛肝轉移了。他隻得勉強做了姑息手術,胰頭、胰體做了切除,肝髒拿掉一部分,但是肝內還保留了很多轉移灶。手術後創口潰爛有一兩個月。

我被邀請去看他的時候,他一米八的個子隻有80斤,還發著高燒。對自己的病他選擇了兩個方法:一是對自己的病不聞不問,完全放棄知曉,全都交給他的夫人;二是選擇了中醫藥為主的治療方法,因為化療對神經內分泌癌無效,多發性肝內轉移也沒有辦法放療,隻能選擇堅強和堅持。他夫人告訴我,他當時吃中藥吐得厲害,加上傷口潰爛,也有粘連,還要用外敷藥。但他吐了再吃。他知道綠色的自然環境對自己康複有好處,就在深圳的觀瀾湖旁那個很著名的高爾夫球場住了下來,每天拄著拐杖出去。開始體力太差沒法打球,他就是硬撐著出去呼吸新鮮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