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寫生,胰腺癌好了
我的門診患者中有一位比較令人敬佩的,這個人姓姚,是位美術老師,也是一位晚期胰腺癌沒法手術的患者。他一開始即出現黃疸,於是裝了支架。他起初也不是很知情,手術、化療、放療都沒做。通過中醫藥內服外敷調整以後,他的體質明顯見好。
他經常和夫人發生爭執。夫人希望他好好調整,在家裏待著,好好養病,但他喜歡寫生畫畫。我原先對美術也有興趣,所以,他們的爭執我是堅決支持姚老師的,主張他願意的話,可以常出去寫寫生,回到自然界去。
他拿到尚方寶劍後,有空便外出,人被曬得黑黑的,一直泡在野外寫生。三年多後,因為各方麵都調整得很好了,在我的強烈建議下,他把裝進體內的支架也拔掉了。給他手術的醫生認為:“裝進去的支架居然還能拔掉,簡直就是破天荒的事!”一晃又三四年過去了,他現在整天樂嗬嗬的,三五個月來找我看一次,恢複得非常好,可以說臨床痊愈了。
不僅畫畫寫生是個好方法,寫作、音樂、舞蹈、戲劇等也都是有助於康複的好方法。《活著,努力地綻放》的作者於春霞女士能夠從百般坎坷中一步步走向康複,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她自己認為通過長期寫作把自己的經曆寫了出來,圓了多年的心願與夢想!
投身公益,疾病消失
我有個朋友,姓趙,是青島人,患的是腸癌,做了造瘺,已經活了二十多年了。他的康複技巧我認為就是建“郭林功網站”,推廣郭林功,然後到處義務教功,進行公益活動,以此充實生活。他現在已經有門徒成千上萬人了。
支持他很好地活著的信念就是:“通過宣傳‘郭林功’心身修煉方法,讓更多的人受益,恢複健康。”一個人隻有在有價值的生活當中,他的情緒才是穩定的、良好的,心態才是積極的、正性的,而康複的效果才會更好。
我早期有過一個患者,這個患者也讓我很感慨。他的家境並不好,姓陳,也是印戒細胞癌,手術做完淋巴有轉移,化療也再做不下去。當時他自己不知道,但親屬都知道醫生給他的最後期限是3~6個月。
他變賣了家產,到浙江南部的一個地方承包了一個寺廟,然後以這個寺廟為主體做公益活動,請各位患友到那邊免費居住。這個當時被判為隻有3~6個月生命的患者活了6年多。盡管他後來還是走了,但是我覺得他做善事也是安頓心靈的一種方式。
心存企盼,就有希望
許昌的一個老患者也讓我非常感慨。第一次求診是她的三四個子女一起“衝”到上海來找我的,告訴我他們的媽媽很麻煩。原來他們母親是左腳拇趾的惡瘡,被確診為惡性黑色素瘤,有左腹股溝轉移,同時伴有左邊的乳腺癌,乳腺腫大得很厲害。
其實,老人病了很久,因不願意麻煩子女,一直沒說。直到最後傷口發炎臭了,疼痛厲害,子女們才知道。這時候,她既不能開刀,也不能做化療、放療。這下子女們可急壞了,匆匆趕到上海找我!
我記得那是2003年的事,那年的夏天特別熱。他們找到我時,七嘴八舌,好幾個人都哭了。當時,我隻能說試試吧,先把中藥用上去,希望對乳腺癌及全身情況有所控製,然後再全身調整。
這個老太太有個願望,想在美國念書的孫子能回來看望她一下。我讓他們轉告她,我們努力,她一定能見孫子一麵。當年冬天,我去鄭州,他們陪她來看我,當時總體情況明顯好轉,乳腺的腫塊用中藥後有所消減,腳上的惡瘡也沒再發展。
然後,我每年給她設定一個希望,直到2009年我們失去聯係。這期間,雖然她每次來見我總是哭哭泣泣,但每次會有一個新的希望——還想抱重孫,還想見到新的孫媳婦……這位淳樸的農村老人,就這樣一直生活在希望及企盼當中。希望,是使人堅定生活下去的支柱之一,有希望就有可能。心身醫學中有一個理論:認為希望是作為“生命的最後通路”而存在的。意思是說:有希望,才能有康複的信念與活下去的信心!俗語說:“哀莫大於心死!”其實,臨床上很多人的確不是死於疾病,不是死於癌症,而是死於失望或絕望。
這個案例讓我認識到:若欲給予癌症患者以支持,首先就是要讓他產生企盼與希望,心存理想!而千萬不可隨意判斷他的死期,讓他絕望!我有一個患者也非常有意思,她患的是小細胞肺癌,晚期,且已有骨轉移。這個人的文化層次不高,是農村的,而她老公是很有錢的企業家。她原來不信教,但通過各種方法稍有恢複以後,她每天的生活樂趣變成了誦經、拜菩薩。她說:“我開始拜菩薩是為了請菩薩保佑我活下去,後來是為了請菩薩保佑所有生病的人都活下去。”她的信念和層次就這樣提升了。
我認為不是誦經幫了她,而是她的積極心態促使了她的內在機能向好的方向轉變。三五年以後再見到她,我幾乎要認不得她了。現在已經過了十年了,她能和正常人一樣陪著患者來找我看病,作為一位晚期小細胞肺癌骨轉移的患者,這是非常難得的。我認為是一種精神的力量在支持著她,而這種精神力量借助佛教的形式表現了出來。
“知退之法,更是英雄”從另外一種角度來看,高齡隱退之後是開始了另外一種生活,可以做自己以前想做還做不到的事情。我的很多高齡癌症患者退休以後,有的寫了一輩子想寫的書,有的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情,也有的用鋼筆畫辦了一個畫展……不都是開開心心的活著?人要回到原點才能輕鬆自在。對於曾經的成功者來說,不應該沉浸於過去,或者對現在過度憤憤不平,應該做一個沒有過去隻有未來的人;不應該沉浸於對過去的緬懷,而應該歸零心態,創造新的生活;即便生了病、退了休以後,也可以做有意義的事情,創造新的生活。
很多患者常糾結於兩難的選擇,“我這次化療是做,還是不做?”“我檢查,查也怕!不查也怕!”……其實可以做個評估,比如這個化療是不是利大於弊?如果這個方法通過了解確實很有價值,那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