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改變觀念,方能重生三(1 / 3)

九、促進癌症康複的各種有用小技巧

盡快尋求有過同樣經曆之人的幫助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陷入困境的時候是非常需要幫助的,而且最需要的是和自己有過同樣經曆之人的幫助,這種幫助最好來自某種組織。我搞心理學研究,對這一方法一直有一種體會。我們有意無意地在各地培訓了很多正規、非正規的癌症康複組織。比如我們有個門診部下麵有個組建於2008年的小組織,開始時有4個人,3個男患者和1個女患者。3個男患者都是肺癌,其中一位是小細胞肺癌,女患者是卵巢癌轉移的患者。他們因為誌趣比較相投經常在一起玩。他們的小團體愈滾愈大,現在變成一個二十多人的團體。

很多晚期患者一加入這個組織以後,看到別人都活得很好,心情就改變了,所以加入這個團體的人幾乎沒有病逝的。所以醫學本質上是“人學”。在患者的親朋好友對待患者時,有時人性的理解勝過勸說和藥物,而這方麵我們是比較欠缺的,因此我們心身醫學提出“要善於人性地理解”。中國醫生要好好補上這方麵的課。

我們對初期的患者都會鼓勵他們走進民生健康家園、康複俱樂部或者氣功班等,目的就是讓患者不要自我封閉。相對於在病房中,在一個積極的、有康複了的榜樣的環境(就是民生健康家園、康複俱樂部)中,更利於他們康複。

多待在大自然當中

從本質上說,今天人類的很多疾病是因為過度地脫離了自然,一直生活在人造的氛圍及場景之中。因此,對於疾病(尤其是癌症)的治療和康複,回歸自然是一大法寶!這一方麵我們有很多確鑿的成功案例。前麵講的去自然界寫生也好、采青也好、旅遊也好,都是很好的辦法,有些人索性居住到深山老林裏,這些對所有的城市癌症患者都有它特殊的意義。

鼓勵患者走進大自然中很有好處。我常用一個患者舉例子,她姓趙,我很佩服她,這個人很了不起!22年前,才50多歲的她,剛剛退休,卻被確診為晚期肺癌,兩肺轉移,大口、大口咯血。那是20世紀80年代末,當時對肺癌人們很恐懼,也沒有好方法。因此,醫生直截了當地告知她,手術不可能了,放療沒有目標(因為已經彌漫性轉移了),化療也已經沒有意義與價值了,讓她回家等吧!

她不服輸,認為自己不應該就這樣完了。回到農村老家後,她每天隻做三件事:吃中藥、練郭林功和到自然田野走動。她說:開始時她真的走不動,一邊走,一邊大口咯血,渾身虛汗。但是,三五個月以後血止了,汗少了。現在她已經77歲了。

把心頭的苦吐出來

心身醫學強調:健康的人需要及時表達情感。人總有鬱悶、總有挫折、總有不高興的時候,任何人都會有挫折感、都會有不幸。把這種不快及時表達出來、及時釋放出來,心情就好多了。學會及時表達情感,學會善於宣泄和釋放情感,也是防治癌症的好方法。

三十多年前,我剛剛做醫生時,有一天下雨,有個老人找我看病。我給她開完方子後,這個老人就滔滔不絕地跟我說:這個人對她不好,那個人對她也不好,盡是家庭瑣事。因為我當時也沒有患者,我就一直聽她抱怨。講完以後,這個老人站起來跟我說:“你這個醫生真好!我跟你說了以後,心裏開心多了,不吃藥病都好多了。”

我當時很納悶,不過很快就領悟到一點:其實,人都有鬱悶的時候,人都需要宣泄,人都需要及時表達情感。

我們發現嘮叨的女人常常最健康。因為女性願意傾訴,女性願意找人訴說,這從醫學心理學角度來看,就是容易尋求支持。

實際生活中,女性癌症的發病率比男性低,女性生癌後更容易恢複,活著的癌症患者中也以女性居多。女性生了癌症,通常比男性活得更長。這裏有很多因素,不排除基因和遺傳因素等。但女性善於宣泄,善於尋求支持,善於把鬱悶釋放出來,是重要因素之一。經常向他人嘮叨,伴隨著嘮叨,把心裏的鬱悶傾訴了。如此,容易穩定心理,控製情緒,從而穩定病情。

人生活在社會中,總有這樣的挫折、那樣的不順。生了癌以後,最麻煩的就是退休的老兩口了。他們也沒有其他事情可幹,整天就是你看著我、我看著你。天天這樣,不生癌也要生癌。所以要讓他們回歸社會,讓他們尋找社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