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改變觀念,方能重生三(2 / 3)

學會打發時間是一門生存技巧

中老年人生了癌症,常常感到孤獨、無聊,無法打發大量的空閑時間。而香港人說:“無聊是心病之源”,無聊很容易滋生抑鬱等消極情緒,會誘發一些心身疾病,也不利於癌症的穩定與康複。因此,打發時間也可以看作是一種生存技巧,它對於中老年癌症患者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吳老伯是昆山農村人,2002年生食管癌,有淋巴轉移。因他有心髒病,手術後無法化療、放療,一直用中醫藥調整。一年後,吳老伯又經曆了長子因車禍去世的喪子之痛,整天鬱悶無聊。他原本喜歡聽評彈,晚輩們偶爾帶他去鎮上茶館聽評彈,不想此後一發不可收拾。他提出天天早餐後即要去鎮上茶館。晚輩都有工作,無法陪他,又怕他出事,沒有答應。求診時,他就提出讓我勸勸子女們。

我笑著建議子女不妨滿足一下父親的愛好,因為做喜歡做的事不僅僅有助於調整心態,也可幫助父親好好消遣消遣,打發休閑時間。再說,品茶聽評彈本即比較高雅。子女們理解了,達成一致,每天上午上班用車順便捎帶父親去鎮上,中午不下雨讓他自己回家,下雨則車接回家。如此,風雨無阻,吳老伯也就快快樂樂地活著、康複著!

其實,生病的人怎麼打發時間,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生活的技巧。老兩口天天相視而坐,再多的話也講完了。除了悶悶不樂、無語而對,不再會有其他積極的活法了。何不讓每個人尋找自己適宜的方式,消遣消遣,尋找一些樂趣呢。因此,應該讓他們的晚霞餘輝更光彩些、更持久些,也更有趣味些!

臨睡前最好看一些無聊的書

很多癌症患者會睡不著,很多人會想要用安眠藥;或者恐懼用安眠藥,因為擔心更睡不著。其實沒必要回避安眠藥,但還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患者改善睡眠。

比如,我碰到過一個女患者,她告訴我:“我生了乳腺癌以後一直睡不好。想睡,但特別恐懼,又特別煩!”我就追問她的生活方式。其實,她的乳腺癌已經多年了,康複得很好了,已開始工作,現任一家企業的管營銷的副總。她說她因為睡不著,所以每天臨睡前都要在電腦上打開公司網站,仔細看一看當天的銷售報表。很顯然,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生活方式。因為報表上的任何結果都對她的入睡沒有好處——銷售結果好了,會令她興奮而不易入睡;銷售結果不好,會讓她鬱悶,更難進入夢鄉。這些都不利於她的康複。所以,我就教給她一些方法,其中一條就是:臨睡前千萬別看報表,而是最好看一些無聊的書,結果確實很管用。

一段時間後,她告訴我:服用同樣的中藥,也沒有加重安眠藥的劑量,但是最近的睡眠有所改善了。所以,調整睡眠還是要從調整生活方式著手,而調整生活方式的前提是要了解她的生活特點。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人們如果明白了這一道理後,也常常有助於很好地康複。

我有個很有趣的案例。患者是北京大興人,不到40歲。他第一次來看病的時候是因為肝區脹疼,北京佑安醫院一查,肝癌晚期,沒法治療。他爸和他夫人隻能一起陪他來上海找我。

我看了他檢查的報告、號了脈後,感到非常棘手。因為患者肝上的腫塊已經非常巨大,有十多厘米了。而且,他十分內向,有點自閉傾向,他爸爸當時老淚縱橫,“撲通”一下,跪在我麵前,因為他隻有這麼一個兒子。我心裏也十分難受。然後,我就跟他及父親聊了,發現這個患者性格的確很有問題。問他一個問題,最多回答三四個字。那天,我直截了當地指出了他的性格問題,但我相信這是沒有用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麵對這麼巨大的、沒法手術、肝硬化傾向比較明確、家境又很一般(無法試用靶向藥物)的患者,我也覺得希望渺茫。

我隻能建議他一方麵中醫藥治療,一方麵到北京做一次介入。他們帶著他在北京佑安醫院做了一次介入,但是術後反應巨大,患者死活不願意再做了。鑒於肝內腫塊有十多厘米,我隻能建議他成倍地加大中藥藥量。約半年過去後,一度病情非常穩定。然而,他的心情一直仍很鬱悶,一個月來看一次門診,與我最多隻有三五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