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英法軍事同盟的形成(2 / 2)

在1938年9月捷克危機的日子裏,法國政府曾詢問英國政府,法國能得到何種軍事援助。英國答複說,在戰爭開始6個月裏,可派出2個非機械化師和150架飛機。9月27日,張伯倫同法國代表會晤時說:“我們現在知道,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決意抵抗。法國政府已明確表示,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它將履行其條約義務。我們曾多次公開申明,我們不能對法國遭受德國影響或征服視而不見。如果法國處境危機,我們將出兵援助。英國政府將說到做到,決不會自食其言。”

1938年11月下半月,張伯倫會見了達拉第。兩國政府首腦就各自的備戰情況交換了意見。達拉第說,法國政府正在發展軍火生產,1938年法國擁有飛機2600架,準備今後每月生產400架。張伯倫則說,到1939年夏末,英國將每月生產700~800架。

1938年12月,裏賓特洛甫和沙赫特訪問巴黎,此行的表麵目的是簽訂《德法宣言》,但更深層的動機卻是離間英法關係。但從訪問的結果來看,後一目的並未達到。會談中,法國外長博內一再強調英法團結的根本重要性和不可動搖性。明確指出,從長遠來說,德法關係的真正改善,如果不同時存在與此相平行的英德關係的改善的話,那是不可思議的。慕尼黑已使法國在東歐的主要盟國捷克斯洛伐克遭到肢解,法國經多年苦心經營在東歐同波蘭、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建立起來的同盟也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法國不能再失去英國。

慕尼黑會議後,英法等西方國家曾滿以為德國的矛頭可能會指向烏克蘭,但在新年到來的時候,在西方國家的首都卻傳來越來越令人不安的消息。

1939年1月30日,英國駐巴黎武官報告說,根據法國總參謀部的材料,希特勒即將進攻西方,而不是東方。同月,英國政府向美國總統羅斯福通報說,英國政府掌握了德國有可能在東方戰役開始之前,向西方國家發動進攻的情報。

麵對德國日益嚴重的威脅,張伯倫於1939年2月6日發表了英法團結聲明。聲明說:“利益上的一致,把法國和我國聯係在一起,因此,任何危及法國切身利益的威脅,不管它來自何方,都不可避免地會迫使我國向法國提供援助。”2月10日,法國政府表示,如果英國由於德國入侵荷蘭而卷入戰爭,它將支持英國,如果因德國入侵瑞士而發生戰爭,英國政府則應給予法國對應的支持保證。與此同時,英法政府決定,它們的參謀本部之間的對話必須“比過去範圍更廣,性質更加親密”。

1939年3月15日,德國出兵占領整個捷克斯洛伐克。此舉不但使德國的軍事、經濟實力都有了很大增長,而且侵略行動的又一次輕易得手進一步刺激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促使他更快地采取下一個行動。在爭霸鬥爭中,英法所麵對的形勢更加險惡。這時,英法統治集團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一味妥協退讓是滿足不了希特勒的野心的,而且時至今日,英法已到了退無可退的地步。

為商議對策、協調行動,法國總統勒布倫和外長博內於3月21日出訪英國。在兩國外長的會談中,哈利法克斯深有感觸地說:“隻要納粹分子還在執政,歐洲和平的希望就是渺茫的”。雙方就對德作戰時相互支援的措施和在對德作戰中“波蘭的突出意義”交換了意見。3月22日,勒布倫、張伯倫參加了會談。雙方相互通報了飛機生產情況。同日,英法互換照會。照會規定,當一方遭到侵略時,另一方有提供軍事援助的義務。照會還規定對比利時和荷蘭的安全提供保證。英法軍事同盟遂告形成。

世界上出現了兩大對立的軍事同盟體係。戰爭的火藥味越來越濃了,戰爭的腳步聲越來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