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健脾養胃老偏方,養好根本吃飯香(1)(3 / 3)

臨床研究發現,荸薺可用來治療發熱口溽、慢性氣管炎咳嗽多痰、咽幹喉痛、消化不良等症。這從中西醫的角度來說,都有一定的根據。中醫認為,荸薺是寒性食物,有清瀉內火的功效,《羅氏會約醫鏡》說:“荸薺益氣安中,開胃消食,除熱生津,止痢消渴,治黃疸。”而現代研究發現,荸薺中的磷含量是所有莖類蔬菜中含量最高的,磷元素可以促進體內的糖、脂肪、蛋白質三大物質的代謝,調節酸堿平衡,對消化不良有一定的療效。

聽老同學說,她弟弟連服了幾天的荸薺粥後,火氣就降下來了,她還問我她弟弟是否可以繼續吃那些補品。我告訴她,吃補品必須要看體質。瘦人多屬於陰虛火旺的體質,不宜吃溫熱的東西來進補,像人參、鹿茸、當歸這些東西還是盡量避免吃太多,隻能適量吃些。在這樣的情況下,最好是以滋陰清補為主。可先吃幾天生地黃麥冬粥,取麥冬30克、生地黃30克、大米150克,把大米淘洗幹淨,生地黃洗淨切片,麥冬洗淨去心;把大米、生地黃、麥冬同放鍋內,加水1000毫升;然後將鍋置於武火上燒沸,文火燉煮1小時即成。每天服用1次,早餐服用,每次喝粥50克,隨意吃些生地黃、麥冬。

清補的藥物還有很多,常用清補的藥物有首烏、生地黃、玉竹、太子參、沙參、麥冬、百合、龜板、靈芝、蟲草等。陰虛體質的人常服用,可改善容易上火的情況。

另外,虛不受補還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脾氣虛弱,症狀常表現為食少腹脹、食欲不振、肢體倦怠、乏力、時有腹瀉、麵色萎黃,這類人進補前不妨適度吃點健脾和胃的東西,比如服用參苓白術散、人參健脾丸,也可多用山藥、扁豆、薏苡仁、白術等煲湯飲用,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複。還有一種是氣滯食積,表現為腹脹、食欲不振,這時應理氣消食,先適量吃點山楂、青蘿卜、陳皮、山楂、神曲等開胃的東西,或用炒穀芽、麥芽泡水喝,等消食後再補也不遲。

52.吃藥太多傷脾胃,喝南瓜粥養胃

症狀:藥物引起脾胃虛寒的病後恢複期

老偏方:取南瓜30克、山藥30克、粳米50克;將南瓜、山藥去皮洗淨,切成小塊;粳米淘洗幹淨,用冷水浸泡半小時,撈出瀝幹水分;將粳米下鍋,加入600毫升水,用旺火煮沸後放入南瓜、山藥,改小火繼續煮,待米爛粥稠時下鹽調味即可。每天吃1~2次,連吃5~7天,此後可每周吃幾次。

記得兩年前的一天,我在和母親通電話時得知,父親的老友李大伯因為胃穿孔住院了。聽到這個消息,我很驚訝,李大伯一向很愛惜自己的身體,吃飯又謹慎,三餐規律,怎麼會突然得這麼嚴重的胃病?母親說李大伯一連兩個多月反複感冒,每次都是去診所隨便開點藥來吃,由於怎麼吃藥都不退熱,診所的醫生給他開了猛藥,結果他吃完後就說胃痛難受,上醫院一查,竟然胃出血了。

像李大伯這樣的由於吃藥而吃出嚴重胃病的,其實大有人在。現在藥物濫用的情況屢見不鮮,特別是抗生素、消炎藥等。抗生素可殺菌,但口服抗生素後可引起胃部不適,如惡心、嘔吐、上腹部飽脹及食欲減退等,嚴重的可引起胃病,比如四環素類和利福平有可能會導致胃潰瘍。過量使用抗生素,還會抑製體內的有益菌的生長,使腸道菌群失衡,引起腸道疾病。消炎藥,即解熱鎮痛抗炎藥,在中國的用量同樣也很大。消炎藥的濫用也會引起腸胃病,如消炎痛、保泰鬆等解熱鎮痛藥可引起胃腸黏膜糜爛、淺表性潰瘍而致出血。還有些人喜歡胡亂搭配藥物,卻不知道藥物相互作用也會傷脾胃,如牛黃解毒片與新黴素合用,可在胃腸道中產生硫酸氫化物等毒性物質,對健康不利。

聽母親說,李大伯是濫用解熱鎮痛藥出事的,已經住院三個多星期了,現在情況穩定,再過一個星期應該就可以出院了。母親問我李大伯在恢複期應該吃點什麼東西來養胃,這個問題也是李大伯的家人托她問的。我想了想說,可以喝點南瓜山藥粥。取南瓜30克、山藥30克、粳米50克;將南瓜、山藥去皮洗淨,切成小塊;粳米淘洗幹淨,用冷水浸泡半小時,撈出瀝幹水分;將粳米下鍋,加入600毫升水,用旺火煮沸後放入南瓜、山藥,改小火繼續煮,待米爛粥稠時下鹽調味即可。每天吃1~2次,連吃5~7天,此後可每周吃幾次。

濫用抗生素、解熱鎮痛消炎等寒涼的藥物,通常會導致脾胃虛寒。而南瓜味甘,性溫,歸脾、胃經,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改善脾虛氣弱、營養不良。現代研究發現,南瓜所含果膠可保護胃腸道黏膜免受粗糙食品刺激,促進潰瘍麵愈合。南瓜還能促進膽汁分泌,加強胃腸蠕動,幫助食物消化,通便效果也極佳。南瓜還有保護肝腎、降低血糖、消除致癌物質等多種功效。南瓜除了含有蛋白質、胡蘿卜素外,還有豐富的維生素B12和鈷、鋅、鐵等元素,這些都是補血的好材料,對病後血虛的病人來說最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