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早就發現,幽門螺杆菌感染是引起胃病的重要原因。關於這個細菌的發現,要從1979年說起。當時國外的一位醫生在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竇黏膜組織切片上觀察到一種彎彎曲曲的細菌,並發現這種細菌鄰近的胃黏膜總有炎症存在,因而意識到這種細菌和慢性胃炎可能有密切關係。幽門螺杆菌的傳染性極強,且有個奇特之處,就是它可以長期生活在胃這種pH值為2的強酸環境裏,這是很多細菌不能做到的。臨床上治療幽門螺杆菌常用抗生素,見效很快,但有些人很快又會複發,這時如果反複用抗生素治療,可能會損傷胃,還會有其他副作用。那麼該怎麼預防這種感染複發呢?
我建議從飲食方麵入手。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在飲食中多攝入維生素C,可消除幽門螺杆菌產生的自由基,降低胃癌的發生率。有研究人員發現,幽門螺杆菌感染者胃液中的維生素C水平比未感染的健康者低,因而得到啟發,維生素C在酸性環境下具有抗幽門螺杆菌的作用。因此,補充維生素C有助於預防這種細菌的感染和胃病的發生。注意,不要直接服用維生素C,藥物補充不如食療效果好,且長期服用藥物可能會有副作用。
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很多,含量最多的水果是刺梨、獼猴桃、沙棘、西印度櫻桃、酸棗,另外還有鮮棗、山楂、柚子、草莓、柑橘、桂圓等。蔬菜中絕大多數綠葉菜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其中青椒、甘藍、番茄、黃瓜、菜花每100克中維生素C含量超過50毫克,而白菜、油菜、香菜、菠菜、芹菜、莧菜、菜薹(tái)、豌豆、豇豆、蘿卜每100克中維生素C含量為30~50毫克。大家可以每天都適量攝入這類食物。
近年來,中醫對幽門螺杆菌感染的研究不斷深入。有研究者認為,幽門螺杆菌是中醫六淫之中的濕熱之邪,濕熱是胃病的啟動因子。研究者將慢性胃炎患者分為氣滯血瘀型、脾胃濕熱型、脾虛寒濕型三種類型,結果發現幽門螺杆菌感染率最高的是脾胃濕熱型,其次是脾虛寒濕型,氣滯血瘀型感染率最低。由此可見,濕熱證與幽門螺杆菌感染的關係十分密切。對於脾胃濕熱引起的感染,中醫的治療方法是清熱解毒,避免濕熱引起胃火旺盛和細菌大量繁殖。常用藥物有蒲公英、半枝蓮、金銀花、連翹、白花蛇舌草、黃連等。對於脾虛的患者,中醫還會建議多吃山藥、蓮子等東西,把脾胃調養好,才能從根本上預防病菌再次大量出現。
預防幽門螺杆菌感染,關鍵要注意飲食定時定量、營養豐富,食物軟爛易消化,少量多餐,細嚼慢咽。忌過飽,忌吃生冷、酸辣、油炸、煙熏、醃製的食物。
56.神經失調致胃痛,柴胡解鬱有奇功
症狀:肝氣鬱結型胃神經官能症,腹痛、腹脹、嘔吐、腹瀉、舌質淡、苔薄白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取柴胡、川芎、枳實、香附、陳皮、厚樸各10克,白芍、半夏各6克,甘草5克,加水300毫升,煎成150毫升,早晚各服1次,連服3天。
當醫生這麼久以來,常會碰到兩種人,一種是怎麼也不願相信自己患了重病,一口咬定醫生誤診;還有一種明明沒什麼大問題,卻硬要醫生徹查到底,總懷疑自己得了重病沒被查出來。我之前就接診過一個特別“頑固”的患者,這名患者姓王,是一家外企的女白領,工作壓力比較大。早些年她的一個同事曾因胃穿孔沒得到及時救治而去世,那之後她就對自己的胃部健康特別關注,變得疑神疑鬼,怕自己也得嚴重的胃病。
長期如此,她的情況居然真的越來越嚴重,經常腹痛、腹脹、惡心、嘔吐,也沒胃口吃飯,時而拉肚子、時而便秘。為了查出病因,她看了多家醫院的腸胃專科和消化內科,做了胃鏡、腸鏡等檢查,都沒有發現任何的腸胃、肝、膽、胰等消化係統病變。長期的腸胃不適,讓她身心俱疲,經常失眠、健忘,她還懷疑自己的神經和心髒有問題,又去看了醫生,依然沒有什麼大問題。後來,她來我院門診看病時,跟我強調說她的病情相當嚴重,希望我予以重視。我給她做了一遍詳細的檢查後發現她的消化係統並沒有什麼器質性病變,最終診斷她為胃神經官能症。
胃神經官能症是一種功能性疾病,不是什麼大問題,臨床相當常見。之所以得這個病,是因為人體植物神經失調了。我們人體各器官如心髒、胃等的功能發揮都是受植物神經調節的。當人長期處於焦慮、緊張、情緒激動等情況下,中樞神經的興奮和抑製過程會發生障礙,導致受植物神經調節的消化係統功能發生紊亂,就會出現類似胃病的“胃腸神經官能症”,可表現為神經性嘔吐、神經性噯氣和神經性厭食等。其實,這個病大部分是由情緒問題引起,臨床上多見於青壯年,女患者比例明顯大於男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