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健脾養胃老偏方,養好根本吃飯香(4)(2 / 3)

入秋時節,人體的消化能力逐漸降低,腸道抗病能力也減弱,是腸胃病易發的季節。秋季早晚溫差大,人體受到冷空氣的刺激,機體處於應激狀態,血液中的組胺酸增多,會促進胃酸分泌增加,使腸胃發生痙攣性收縮。夏秋變換時節,要注重腹部保暖,多食用秋藕、栗子、扁豆、山藥、蓮子、核桃、芝麻等補脾胃的食物。

另外,要注意保持情緒的樂觀和心態的平和。還要多運動,也可試試中醫的按摩法,多按摩太白穴。太白穴是調理脾功能的主要穴位,對脾虛有關的病症如胃痛、腹脹、吐瀉、痢疾、睡覺流口水等,均有一定治療作用。太白穴位於足部,在第一蹠趾關節後緣、赤白肉交界處。找穴位時手沿著足大趾內側向下摸,會摸到一個凸起的骨頭,下方有個凹陷的地方,就是太白穴了。每天按揉太白穴100~300次,要有一定的力度,以有酸脹感為宜。長期堅持,有健脾益胃的功效。

60.冬天健脾胃,試試兩款滋補湯

症狀:冬季容易胃寒、食欲不振,伴隨畏寒怕冷、氣短乏力等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

①取牛肉650克、花生250克、紅棗10個、陳皮一小塊、薑兩片;牛肉放入滾水中高火煮3分鍾,撈出洗淨;把適量清水以高火煮沸,放入所有材料,中火煮45分鍾,用鹽調味即可。每次適量服用,一周服用2~3次。

②取猴頭菇100克,黃芪、黨參、紅棗各10克,母雞1隻,薑片、蔥、紹酒、清湯、澱粉各適量;將猴頭菇洗淨去蒂,發脹後擠幹水,切片待用;將所有材料放入燉盅內,文火慢燉。每次適量服用,一周服用2~3次。

冬季氣候“陽消陰長”,晝夜溫差懸殊,胃病特別容易在這個時節發生。那些陽虛、氣虛體質的人,脾胃功能原本就差,在冬季更易出現“胃寒”症狀。

陽虛、氣虛體質者大多是中老年人。所謂陽虛就是“火力不足”,機體功能處於減退狀態,這些人平時手腳發涼,耐受不了寒冷,喜吃熱燙的食物,且容易“完穀不化”,即進入胃中的食物無法很好地“腐熟”(消化),而直接從腸道排出。而氣虛的人則元氣不足,平時講話聲音低弱,容易出虛汗,經常感到氣短乏力。如果出現脾氣虛弱,就不能運化水穀精微,氣血生化乏源,就會出現食欲不振、麵色萎黃。這兩種人尤其要抓住冬季這個時機來好好養胃。

不少中老年人問我,冬天吃什麼養脾胃,如果他們有胃寒的症狀,我通常會建議他們回去吃兩款湯。陽虛的人可多喝花生紅棗牛肉湯,做法是這樣的:取牛肉650克、花生250克、紅棗10個、陳皮一小塊、薑兩片;牛肉放入滾水中高火煮3分鍾,撈出洗淨;把適量清水以高火煮沸,放入所有材料,中火煮45分鍾,用鹽調味即可。每次適量服用,一周服用2~3次。

而氣虛的人,適合多喝猴頭菇母雞湯。取猴頭菇100克,黃芪、黨參、紅棗各10克,母雞1隻,薑片、蔥、紹酒、清湯、澱粉各適量;將猴頭菇洗淨去蒂,發脹後擠幹水,切片待用;將所有材料放入燉盅內,文火慢燉。每次適量服用,一周服用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