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
追去快樂是人類共同的理想,有的人追求物質的快樂,有的人享受大自然的快樂,有的人則咋物質之外,尋求淡泊中的快樂。怎樣才算是真正恒久的快樂?
聽說過快樂的賣餅人的故事嗎?這個故事說:
宋朝有一個喜歡吹笛子的賣餅人,整日在車水馬龍的街上擺攤賣餅維持生計。每天燒餅買到看看已賺夠吃飽飯的錢就收攤回家。回到家他就會取出笛子來吹,笛聲嘹亮悅耳,傳遍鄉裏。
他的鄰居有一位富翁,觀察賣餅人很久。有一天上門來說:
“你每天挑擔賣餅,十分辛苦,為什麼 不改行做其他生意呢?”賣餅人說:“我以賣餅為生,日子過得很快樂,為什麼要改行呢?”富翁說:“賣餅雖然可以過活,可是賺的錢終歸有限。萬一家中有急用,比如疾病患難時該怎麼辦?”賣餅人問:
“那你有什麼意見嗎?”富翁說:“這樣好了,我借你錢,讓你拿去做生意,一旦賺錢,不僅平常不愁溫飽,萬一生病或遇到困難時,也有閑錢應付,總比你賣餅強多了。”
在富翁的再三堅持下,賣餅人答應改行了,每日忙碌地埋首於賬薄上的數字,鄉裏間再也聽不到賣餅人嘹亮悅耳的笛聲了。
過了幾個月,滿腹懊悔的賣餅人覺悟到再多的財富也換不回他以往的快樂心境,於是新的生意結束後,把錢還給富翁,還是回到賣餅的老本行,鄉裏又傳出了快樂的笛聲。
賣餅人沒有將有限的生命,輕擲在金錢名利的追求上,而是義無返顧地去除虛榮、貪婪的心態,重回純樸的生活,獲得快樂的生活。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審美境界,處在審美境界的人能獲得最大的快樂。《淮南子·泰族訓》中有一則記載,形象地說明了這個道理:
凡人之所以生者,衣與食也。今囚之冥室之中,雖養之以芻豢,衣之以綺繡,不能樂也:以目之無見,耳之無聞。穿隙穴,見雨零,則快然而歎之,況開戶發牖,從冥冥中見詔詔乎?從冥冥中見詔詔,猶尚肆然而喜,又況出室坐堂,見日月乎?見日月光,況然而樂。又況登泰山,履石封,以望八荒,視天都若蓋,江河若帶,又況萬物在其間者乎?其為樂豈不大哉?
今天生活在功利境界中,為物欲所困的我們,就像囚在冥室中一樣,雖然各種物質要求都能得到滿足,但終究是不會快樂的。我們中有衝破物欲的黑牆,學會無功利地欣賞事物本身,將事物和自己從功利目的中解放出來,讓自己的精神境界不斷提升,像“登泰山,履石封”那樣,才能得到最大的快樂,才能欣賞到自然之全美。
孔子說:“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老子也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物質的過分享受,是曆史上的大哲們所極力反對的。一個人若熱衷於物質的享受,則為物質所牽引,靈性也被物欲所蒙蔽。
一個人追求繁華容易,返璞歸真難。如果能淡一分世俗功名的欲望,靜心就能增加一分。就像一杯水,哪怕你擱置進去酸甜苦辣的一丁點什麼東西,它也會很快變質。但如果是一杯清水,淡淡的,沒有任何雜味攙雜其中,這杯水就是一杯清水。
人的思想,俗欲越多,愈容易變質;甘於淡泊,煩惱的怪味就不會產生。淡泊中的快樂,是恒久的,值得依賴的。
無門禪師曾經說過: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生活上恬淡,才能使心靈清淨明澈,不為塵世煩惱所侵擾。
唯有如此,才能體會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悠然自得的境界。
錢能帶來快樂,可世界上卻也有不少大富翁,有著數不盡的煩惱,錦衣玉食能夠使人快樂,誰敢斷下此結論呢?名位權利令人快樂,而事實上名位權利招致的煩惱,常常是要人付出極大的代價的;隆情高誼能帶來快樂,可它能恒久嗎?貪圖富裕,但過分計較人我得失,是很能難有持久的快樂的。唯有靜心,甘於淡泊,不虛榮,無貪無求,不為名不為利,自然能安身立命。
人生,有如一場持久的戰役,每時都在考驗我們的體力、毅力、耐力、魄力和續航力,不是瞬間就能分出勝負的,我們不能永遠緊繃著神經,摧殘自己。懂得持盈保泰、放鬆身心,才能成為最後的贏家。
總能聽到一些朋友抱怨,抱怨生活中的不滿、不公平,責備自己的無能,恍恍度日,終歸自己迷失了自己。短短的精致的《who moved my ccheese》一書中,給我們輸入了一個清新的理念:人應該簡單才會有更多的快樂,也才能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所以更多時候我們需要一種心境,一種對事物能平靜平和的平常的心境。
可是紛擾的世界,紛擾的浮華,經常使人變得浮躁,現實麵前總是很難把持自己。
《烏龜EQ——一隻烏龜的生活智慧》中,烏龜有這樣一句金言:
煩惱是一種怪物,當你不尋找它時,怎麼也看不見;但當你要真的想找出一兩隻來,那生活中到處都擠滿這種怪物。
生活中擠滿了這種怪物,何以侈談享受與快樂、靜心與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