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葛洪說:“無為自化,清靜自在。”麵對滾滾紅塵,雜事纏身,與其緊張煩惱,倒不如靜下心來。靜心可以沉澱浮躁,濾淨淺薄粗俗,避免魯莽、輕率、無聊、荒謬事情的發生。靜心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一種充滿內涵的幽遠。安之若素、沉默從容,往往要比氣急敗壞、聲嘶力竭更顯理智與涵養。生活需要鮮花掌聲、歌舞喧天的熱鬧,但熱鬧之中往往包含有捧場和虛假的成分,要是熱鬧之後,沒有無奈的冷清與失落抑或牢騷就好了。靜心不但能為你帶來心靈道德感念,更能讓你享受生活的安寧與快樂。
靜心與和諧
不慌不忙而又永遠不停止地追求著,克製自己豐富的主觀色彩,拋棄所有與之無關的藻飾,在和諧關係裏,創造出自己的美。
Unhating,wnresting,he pursues it,subduingAll the riches of her mind to it,rejectingAll beauties that are not germane to it;Making her own beauty in nature’s proportions.
心理學教授列勃曼認為,對於在巨大的競爭壓力下生活的現代人來說, 保持靜心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良方,它維係著個人、家庭、團體和社會的福祉。他說:“隻要個人未能消除自己在腐蝕著人們的內心世界,一個合作互助的社會就不能產生。
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如果個人在經濟上沒有保障,情感上焦躁憂慮,精神上無所寄托,那麼想在這個背景上建立一個鼓舞人心的社會,隻不過是一個烏托幫式的幻想而已。”健康的社會隻有靠人格、心理和精神上更加健康的人才能建設成功。如果能夠解除煩惱和痛苦,就不致陷於種種不安、恐懼和焦慮的境地而無力自拔,恢複心靈的寧靜,保持一種健全的精神狀態,那麼就能成就和諧美麗的人生!
人生活的三要素是麵對真、善、美的三種具體生存方式:
生、愛、樂!並不是富庶的物質生活就能叫做美好和諧的生活。
人是萬物之靈,由於有了這點“靈明”,所以人不僅活著而且能夠打量、品味、欣賞自己的“活”。如果從能夠欣賞自己生活這個角度看,人生本身就是目的,就是人欣賞乃至享受的目的。也就是說,人生具有意義的自足性。然而現代人總是在人生之外尋找人生的目的,把人生理解為“為……而活著”,生活就沒有成為目的,而成了工具,所以,她們隻是活著,而不會欣賞自己的“活”,現代人的繁忙和空虛都可以由此得到說明。由於目標在自身之外,且永遠不會完全實現,因為一個實現了,新的又產生了,永無止盡,所以我們永遠忙碌著,我們的心智早已被庸碌所占據,我們浮躁到沒有時間停下來聞聞花香、聽聽鳥語,顧不上放下腳步感受生命裏原本很單純的喜悅:大自然、家庭、朋友、健康……失去了和諧,生活也沒有被凝視、欣賞、品味,生活的意義就沒有被充分展示出來,因此,我們現代人盡管做了很多事,盡管非常忙碌,卻始終感到沒有意義,感到空虛和無聊。
翻開報紙,常可看到一些殺人搶劫、生活糜爛、昧著良心做盡損人利己事情的人,觀其緣由,都是對於物質欲望不能滿足的緣故。不甘於淡泊的人,為物欲所迷惑,行事自然就沒有良知。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粗茶淡飯能覺得滿足,則物質條件再缺乏,相信也能夠怡然自得,當然不會產生出有害於社會安寧的念頭來。內心的念頭純淨則“人欲淨盡,天理流行”,良知也會顯露出來。
人總是把自己的生活設計為美好和諧的生活,未來在我們的心目中總是以美好和諧的麵貌出現。在生活中,我們總不斷地與自己的內心、周遭的環境尋求一種協調,希望獲得一種寧靜,而要完成這樣一種不易達到的目標,我們必須培養一種成熟的性格、改良與整合我們的浮躁個性,靜下心來,使我們的心靈與世界獲得和諧的關係。
人的“靈明”不僅表現在能意識到自己的生活,能欣賞、品味自己的生活,還表現在能設計、選擇、創造自己的生活。正所謂“人是按照美的規律來造型的”。人隻有在自己靜心打造的和諧裏,才能自然地生活。才能創造美,而且才能欣賞美、品味美。才能如海德格爾所說:
充滿勞績,但仍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
靜心與智慧
你可以看出她是一個聖人,一個陷入沉思之中的靈魂,一個執著而熱烈地追求無暇生活和崇高理想的人。
這樣的人在她的同事當中一定是一個出眾的人;她的生活經曆足以使我們相信她是一個天才。
You can see the saint ,the soul rapt inContemplation, the habit of stainless life,ofDevotion, of enthusiasm for high ideals.such aBeing must have stood out conspicuously amongHer fellows,the facts of her life would haveBeen the ground of the faith in her gen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