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靜心的力量(5)(3 / 3)

活,悟性使你麵對大小問題懂得分寸,能夠有明智的抉擇。

智慧固然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個人的IQ值,卻絕不是天生的,學識、閱曆並善於吸取經驗教訓會使一個人迅速成長起來。智慧就這麼樣一點點從內心雕琢一個人,塑造一個人。

智慧使女人能真正把握好自己,並獲得從容自信,最後在她的周身散透出超然的氣質,使她從人群中脫穎而出,這時候,她就已經很接近美麗了。但一個女人的美麗,卻不是智慧可以涵蓋的。智慧的女人知道善待自己。我們的肌膚,我們的容顏從母體中脫胎於人世間,然後我們學會走路,就是要靠雙腳去走完自己人生旅程的。愛惜自己就是愛惜我們在這世上每一天的生活,我們正是在繈褓中學習自愛培養起愛心的。愛其實就是一種能力,它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美。善待自己與善待他人一樣重要,自愛的人才可能真正去愛別人。

唯有在靜心中,才能機智地麵對問題,才能與自己交談,不會忘記自己,不會懵懵懂懂任人牽著鼻子走,也才能達到“天君泰然”的境界。

應該說,女子是智慧的始祖。在《聖經》裏,是女子受了蛇的引誘偷吃了智慧果的。而後各種技能、各種思想、各種情感,皆從智慧果孕育而出。沒有蛇,沒有容易受誘惑的女子,就沒有“智慧”。充滿智慧的女人猶如一杯醇厚的佳釀,外表深不可測,喝一口下去,滋味卻在喉頭燃燒,叫人禁不住再三玩味。

智慧的女子是溫柔的;智慧的女子是高貴的;智慧的女子是美麗的。

身為公司營運總裁的劉逸華在別人眼中是出色而且優雅的,說到保養自己、 關愛自己,由內而外的調理對女人很重要,這包括注重日常飲食、生活習慣以及心情的調節。她一直信奉這樣一句話:外表的美會隨時間而流逝,唯獨智慧與內在美可帶給女人永恒的滿足及自信。

除了工作以外,她一直在用另外一些方法充實自己的內心。比如旅遊——在行走中充實自己;比如讀書——在閱讀中“擴充”自己;比如聽音樂——在享受中美麗自己。讀書對劉逸華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個令人不至於變得惡俗的有效方法,天天抽出時間讀書,會讓人在美麗之外更多一些內在的東西。”劉逸華現在讀的書大都是哲學、心理方麵的,雖然和管理並沒有太多的外在聯係, 但卻可以教會人如何觀察人的心理,令管理做起來更得心應手。

被譽為中國最智慧的女人的楊瀾,毫無疑問,在其現代版的成功神話中,最經典的是“智慧”這兩個字。她曾說:

“一個人要想成功的話,最重要的就是先要明白自己到底要幹什麼。”

有智慧才美麗。有智慧才能明白自己到底要幹什麼。可是沒有靜心的修煉,憑空是掉不下智慧的。智慧需要耐心學習、等待,需要放下肉眼,用心去打造。

靜心與富足

無奢望者有福,因其永不失望。

——富蘭克林。

知足常富。

Blessed is that he expects nothing,for heShall never be disappointed.

A contented mind is always rich.

有一個富翁到一個小島上,見到當地的農夫,就問:“你們在這裏做什麼?”農夫答:“種田。”富翁說:“種田有什麼意思,多辛苦呀!”農夫反問:“那你在這裏做什麼?”富翁說:

“我來這裏欣賞風景,與大自然同在啊!我平時忙於賺錢,就是為了過這樣的生活。”農夫說:“這麼多年來,我們沒有賺錢,也照樣過著這日子啊!”

知足使窮人富有,貪婪使富人貧窮。春秋時代的顏回是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而回也不改其樂。

有這樣兩個人。一個擁有大量白銀和黃金,盛產麥子的田地及騾馬,另一個隻擁有這樣一些東西:健壯的胃口、腰背和腳腿,其實這些才是世人的財富。盡管有比這些更多的錢財也帶不進冥土,沒有任何贖金能讓人逃避死亡和重病,逃過那越來越近的老年之苦。你不覺得這兩人一樣富足嗎?

然而現在,物質越豐盈,人心越空虛,甚至過分放縱欲望,導致道德淪喪,人心浮躁不安,越想回歸純樸的生活。願望似乎已經很少來自我們的內心,而更多受到外部理論、條件的鼓勵、限製或扶植。窮人想成為富人,富人要最好的物質產品,有了最好的就要最多的。物欲的極度膨脹使人性的貪婪暴露無疑。

一位禪師說:

金錢買得到美服,但買不到氣質;金錢可以買得到股票,但買不到滿足;金錢可以買得到床鋪,但買不到睡眠;金錢可以買得到書籍,但買不到智慧。

假如我們生活在無明中,假如我們沉迷於過去或未來,假如我們被貪、嗔、癡所左右,我們就不可能真正地過好我們生命的每一分鍾。我們將無法同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進行交流,我們同其他人的關係會變得越來越膚淺和貧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