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修煉靜心(4)(2 / 3)

得意須淡然,而失意則須泰然。泰然就是坦然處之的意思,心裏了無牽掛。真心過生活,生活才能真誠待你。

順其自然

先來看看三個小故事:

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

“快撒點草籽吧!好難看哪!”小和尚說。

“等天涼了。”師父揮揮手說,“隨時!”

中秋,師父買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種。

秋風起,草籽邊撒邊飄。

“不好了!好多草籽都被吹走了。”小和尚喊。

“沒關係,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撇下去也發不了芽。”師父說,“隨性!”

撒完草籽,跟著就飛來幾隻小鳥啄食。

“要命了!草籽都被鳥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腳。

“沒關係,草籽多,吃不完。”師父說,“隨遇!”

半夜一陣驟雨,一大早小和尚衝進禪房:

“衝到哪兒,就在哪兒發芽!”師父說,“隨緣!”

半個多月過去了。

原本光禿禿的地麵居然長出許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來沒有播種的角落也泛出了綠意。

小和尚高興得直拍手。

師父點點頭:“隨喜!”

有位樵夫生性愚鈍,有一天上山砍柴,他看見一隻從未見過的動物。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便走上前去問:“你是誰呀?”那動物說:“我叫‘領悟’。”樵夫心想:我現在不是正好缺少“領悟”嗎?幹脆把它捉回去得了!這時,“領悟”對樵夫說道:“你現在想捉我嗎?”樵夫嚇了一跳:我心裏想的事它怎麼知道?這樣吧,我不妨裝作一副不在意的樣子,然後趁它不注意時捉住它!“領悟”又對他說:“你現在又想假裝成不在意的模樣來騙我,等我不注意時把我捉住。”樵夫的心事都被“領悟”看穿,所以就很生氣:真是可惡!為什麼它都能知道我在想什麼呢?誰知,這種想法馬上又被“領悟”發現。它又開口:“你因為沒有捉到我而生氣吧!”於是,樵夫從內心檢討:

我心中所想的事,好像反應在鏡子裏一般,完全被‘領悟’看清。我應該把它忘記,專心砍柴。我本來就是為了砍柴才來到山上的,實在不應該有太多的欲望。樵夫想到這裏,就揮起斧頭,用心地砍柴。一不小心,斧頭掉下來,卻意外地壓在“領悟”上麵,“領悟”立刻被樵夫捉住了。

據說迪斯尼樂園建成時,總經理邁克爾先生為園中道路的布局大傷腦筋,所有征集來的設計方案都不盡如人意,邁一起時,不覺大喜過望。他忙喊來負責此項工作的戈尼,詢問這個設計方案是出自哪位建築大師的手筆。戈尼聽後哈哈笑道:“哪來的大師呀,這些小徑都是被遊人踩出來的!”

生命中的許多東西是不可以強求的,某些刻意強求的東西或許我們終生都得不到,而我們不曾期待的燦爛往往會在我們的淡泊從容中不期而至。我們常想悟出真理,卻反而為了這種執著而迷惑、困擾。隻要恢複直率之心,徹底地順從自然,道理就隨手可得了。

新華出版社出版的《活出最佳狀態》這本書中,社會心理學家許金聲先生對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做出了現代演繹。其核心理念是順其自然的超越。“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都擁有巨大的潛能,所謂成功的人不過是充分發揮了自己的一部分潛能的人,而失敗者隻意味著才能的閑置和浪費。我們需要發掘自己的潛能,完善自己的個性,使自己豐滿起來,而不是猥瑣和陰鬱;另一方麵,在許先生的解釋下,自我實現同時也意味著平常心,正所謂平常心是道,禪宗的精神也蘊涵在自我實現的概念裏。的確如此,如果僅僅認為自我實現就是永不停息的奮鬥,那就難免陷入片麵,在現代社會中,如果隻是繃緊弦,拚命奮鬥,在工作和生活的壓力下很可能產生紊亂,甚至得現代焦慮症。實際上,當我們能夠順其自然時,我們反而能夠將自己的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這就是自我實現中“順應自然”的一麵。概括說來,順其自然的超越就是必要的張力和微妙的平衡,就是緊張中的輕鬆自如。

德國大詩人荷爾德林所說的“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與老莊所尊崇的“順應自然之道”、“判天地之美”交相輝映;馬斯洛的人本主義的自我實現理論,與孔夫子所闡揚的“生生之謂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順其自然的超越是東西方共同的最高智慧,暗合於中國人的精神氣質。

所以,我們應該努力做到:

“人生得失”順其自然

同學甲:溫婉可人,追求者無數,英俊小生有之,家資百萬者有之,癡情不改執迷不悟者亦有之,可甲偏偏鬼迷了竅,糊塗油蒙了心,對一個在我看來平常之極的男人愛得死去活來的,更可氣的是那男的對甲還若即若離愛搭不理的,大學的時候打飯洗衣就不提了,畢業以後偶爾的幾次電話聯係也就是這點事。後來聽說甲出國了,和那個男的一起,同學再聚會說起來都很為她高興——終於熬出來了。

前些天她打電話到我辦公室,告訴我她終於結婚了,老公是大學任教的教授,對她很好,不過不是那個男人。她在電話裏用慢悠悠從容的聲音描述她的老公,我卻想起她在大學宿舍裏手上綁著創口貼奮力給他洗衣服的情景。提起以往,她欲言又止,半晌才說:“有些事情真的是不可以勉強的,不是你的怎麼努力也沒用,還是順其自然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