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修煉靜心(12)(2 / 3)

唐詩的風格大致可分為山水詩、田園詩、邊塞詩幾種,王維可視作山水詩的代表,孟浩然可視為田園詩的代表;而邊塞詩則首推高適和岑參。在欣賞唐詩時,可以結合這些風格特點仔細體會。

俗話說:功夫在詩外,欣賞唐詩的真正目的是提高你的文學素養。優秀的文學藝術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並且值得用一比,尤其是她對疊字的運用,幾乎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度。譬如那句“淒淒慘慘戚戚,怎一個愁字了得?”這種把字揉碎了再捏在一起,重新拚出全新的意思的能力,讓男人隻能是目瞪口呆。她對周圍事物的敏感與把握,對細節處理做到的極致,也許正是今天的女人待人接物處事的標準。

名著閱讀

大凡喜歡看書的女人都有這樣三個特點,一是特別感性,二是非常細致,三是格外善解人意。

看書的好處在於感同身受的經曆,對於女人而言,美麗不僅需要保養,更需要經曆。

然而現代社會生活的快節奏,不可能給你有太多經曆的機會,除非你自尋煩惱。因此,看書,尤其是看那些傾情演繹人世滄桑的文學名著,無疑就是最好的經曆,因為關注別人的經曆而能共同經曆。

但是不得不承認,所有的名著,無論古今中外,確實都有些沉重,這不僅是指其內容,也是指其篇幅。現代人的領悟力之強,使文字表達和語言交流的節奏加快,用詞更精煉,意思更明確,但是那些名著所處的時代,語言的豐富未免使今天的我們感覺有些格外羅嗦。於是自然而然的,現在還有人能夠一字不漏地慢慢欣賞世界名著,很容易會被別人認為是腦子有病。

然而,真正的世界名著,也許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對文字的把握和運用,才使得那些豐富而奇妙的人情世故栩栩如生地再現,並且讓讀者的喜怒哀樂不能自已。

例如以下這些經典名著:

巴爾紮克的《人間喜劇》。

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複活》。

薄伽丘的《十日談》。

莎士比亞的全套37部悲喜劇。

泰戈爾的《新月集》、《飛鳥集》。

阿瑟赫利的《錢商》、《汽車城》、《大飯店》。

茅盾的《子夜》。

徐誌摩的《誌摩的詩》。

巴金的《家》、《春》、《秋》。

曹禺的《雷雨》。

楊沫的《青春之歌》……這些名著可以稱之為女人必讀。

如果不能在我們自己的一生中安安靜靜地看完幾本大部頭的長篇巨著,我們的心態必然會有些浮躁。沉得住氣,也許正是這些經典名著給你的幫助。

不過平心而論,現在這樣明快的生活節奏與這樣講究的生活情調,還能夠有時間並且有心情欣賞這些經典名著,的確有些苦心修煉的味道,但唯其如此,就更能體現出修身養性的重要。

你可能會問:呃,怎麼沒有這些年的小說?尤其是那些女人寫,或者寫女人的書,不是說有許多是暢銷書嗎?

時間會告訴你,隻有那些流傳下來的曆史才是不朽的名著,現在的快餐文化流行內容,除了故弄玄虛,刻意炒作,還真的沒什麼值得費心去看的東西。

順便提一句,好的社會倫理學著作也是一種經典,因為它們能啟發你思想。當然,欣賞名著時一定是孤獨的,隻有物我兩忘,你才能真正心神合一。哲人說得好:有思想的人都是孤獨的,女人都是多愁善感的。名著能讓你感情豐富,內蘊深厚。

靜聽音樂

音樂不是奢侈品,而是須延續的必需品,像食物和婚姻。

Music is not a luxury but a necessity thatHas to continue,like food and marriage.

一段悠揚美妙的音樂牽動情緒的起伏,在音樂的激昂、低沉、歡快與憂傷中,女人得到最多的情緒體驗,也在音樂裏陶冶了心境。

孔子說:“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在孔子看來,藝術境界是人的最高境界。以藝術為核心的教化是古典世界的核心。美妙的音樂,不僅能陶冶我們的性情,還能調整我們的情感。

18世紀,要求音樂表現明快中的安逸與寧靜,樂聲與大自然融合起來,甚至牢固地融為一體。

19世紀的音樂喚起的情感是浪漫主義的、高昂的、精獷的激情,神秘而明快的憂慮感;悲劇成分常常糅合在剛毅的樂觀主義和革命的激情中。

20世紀現代主義作曲家醉心於“不連貫的旋律”,把“時間的聯係割裂開來”,以傳達時代精神。他們的音樂有時喚起人們大禍來臨的預感,有時喚起人們焦慮與不安,好像感到沒有出路,必遭滅亡似的。

由音樂作品激發起來的情感,經過反複體驗就進入人的“情緒儲備”中,豐富了人的精神狀態,使人容易接受音樂闡發道理,並不感到格格不入,進而逐漸影響人的行為。可以說,激發“善良情感”的詩意般的藝術,就具有某種崇高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