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下麵這些曲子值得我們靜心聽一聽:
《玫瑰、水、月亮》Rose,water,Moon(佛的冷靜和溫和)
《靜心的羅曼史》(Meditative Romance)
《沒有目標隻有途徑》(No Goal ButThe Path)
《科拉色彩》(Kora colors)(非洲的豎琴和韻律)
《永恒之門》(door of eternity)(白色天鵝飛翔的神聖聲音)
《心對心》(heart to heart)
《靈氣——治療的手》(reiki)
《溫和的火》(gentle fire) (柔和音樂,適合睡覺之前聽)
《按摩的音樂》(music of massage)(靜心和按摩用的音樂)
《森林小溪》(wood and ’s ream)(水聲、鳥叫聲、大自然的聲音)
《自然這道》(nature’s way)(以大自然聲音為背景的特別推薦曲)
《竹子的呢喃》(Commentaries of the Bamboo)
音樂不但刺激我們的感官,激發我們的聯想,還使我們的心靈得到滿足,身體得到放鬆,並且撫慰你生活壓力下積累起來的緊張情緒,讓我們精神振奮,歡欣鼓舞,輕鬆自如。
什麼古典音樂、現代音樂、民族音樂、西洋音樂、通俗音樂、高雅音樂,還有那麼多記不住弄不清的音樂術語以及數不清的作曲家和音樂家,巴赫、亨德爾、海頓、莫紮特、貝多芬、斯特拉文斯基、馬勒、格什溫、柯普蘭、羅西尼、普契尼、瓦格納、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肖邦、德彪西、德沃夏克、門德爾鬆、舒伯特、舒曼、西貝柳斯、施特勞斯,還有那些已經逝世或者尚在人間的演奏家和歌唱家,嗨,真的是太多太多了,多得讓任何人都無法記得清。
奧修說過:“如果你有一個具有音樂細胞的耳朵:如果你有一顆能夠了解音樂的心——不僅了解,而且能夠感覺——那麼這對靜心將會有所幫助,因為如此一來你就能夠跟內在的聲緩,意境深遠,這也許是女人的心境使然,工作的張力,待人的態度,接物的分寸,處事的節奏,所有這一切都有一種樂感。喧鬧嘈雜的,自然難以容忍,唯有那些美妙得讓人如浴春風,讓人心靈淨化的天籟之音,才能與女性風格合拍,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其實,欣賞音樂就是緩釋情緒,就是觸發靈感,它與性格無關,更多的倒是女人的天性。
作為現代女性,凡是那種心靈音樂及傳統音樂都是最好的聽覺來源。在辦公室的背景音樂中,在寓所客廳環繞音響之間,或者就是一個隨身聽,都能讓你隨時隨地地沉浸在音樂的洗禮中,讓心靈更加寧靜與純淨,潛移默化的熏陶,音樂最為有效。
然後逐步培養起自己對某位音樂家的作品,或者某種樂器,或者某個民族的音樂文化,或者某首曲子的特別愛好,從中聽出一些常人無法知覺的東西。欣賞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來。
當然,你的生活際遇到情緒變化也會影響你對音樂的選擇及愛好,這種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階段性欣賞習慣,其實正是自己成熟的心理變化造成的。
我們不用刻意講究什麼欣賞的品味以及方式,一切的規矩其實都是做給別人看的,而音樂卻是非常私人非常情緒化的東西,隻要自己覺得好聽,隻要能領悟其中的內蘊,隻要會有欣賞的感受,那就夠了。
因為真正的音樂其實就在我們的心裏,一旦煥發出來,我們也會情不自禁。
所以,欣賞音樂有三個層次:
欣賞音樂表麵的東西,也就是直接傳達的情感;欣賞音樂內涵的東西,也就是時隱時現的內蘊;欣賞自己的共鳴,也就是你被觸動心靈後的反應。
願我們在音樂的欣賞中獲得內心的純淨。
欣賞、練習書法繪畫
琴書詩畫,達士以之養性靈,而庸夫徒賞其跡象。
Masic,books,poems,and paintings nurture a schoar’s Mind,whilst a common fellow only enjovs the superficial.
——明《菜根譚》
藝術是感情的外型,猶如語言是思想的外型。
Art is the mold of feelings as language is The mold of thought.
俄國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說:“一切藝術的目的都非常明確,就是要對藝術家自己,以及其周遭的人,闡述人活著這個星球的理由:或者,即使不予解釋,至少也提出這樣的問題。”
清朝王昱在他編的《東莊畫論》中就說:“學畫所以養性情,且可以滌煩襟,破孤悶,釋躁心,迎靜氣……古來名家大耋者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