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0月23日,盟軍發動阿拉曼戰役。圖為參加阿拉曼戰役的北非軍隊。至29日,德軍已全部集結在戰線北部,南部僅剩意軍防守。這樣,精銳的德軍便不再和意軍交叉部署了。據此,蒙哥馬利及時改變計劃,決定先在德、意兩軍的接合部給意軍以致命打擊,然後在左翼重創德軍。作戰代號是“增壓”。
實施“增壓”作戰方案
“增壓”計劃規定,澳大利亞師要在10月30日夜至31日淩晨之前向北猛攻,到達海邊,把德、意軍的注意力引向北麵。然後,在10月31日夜到11月1日淩晨前,在北通路北麵,以新西蘭師為主,在第9裝甲旅和2個步兵旅增援下,向意軍展開強大攻勢,打開一缺口,好讓第10裝甲軍可以順利通過缺口。其作戰目的是:(1)消滅德、意裝甲部隊。(2)迫使德、意軍在開闊地帶與英軍進行決戰,從而使之在持續不斷的運動中消耗汽油;(3)切斷其補給線,阻止其補給勤務部隊活動;(4)迫使德意軍放棄前沿著陸場和機場;(5)最後瓦解整個德、意軍。
澳大利亞師在向海岸的推進中遭到頑強抵抗,進展十分困難,未能一直攻到海邊,但卻在德、意軍的多次凶猛的反突擊中守住了陣地,同時奪得了公路和鐵路沿線的許多陣地,俘獲500名俘虜。在此期間,英軍加緊“增壓”作戰計劃的準備工作。由於新西蘭師同其增援部隊尚未取得協調,蒙哥馬利於10月31日6時30分將“增壓”作戰的總攻時間推遲一天,改為11月2日淩晨1時。
11月2日淩晨1時,“增壓”行動開始。300餘門火炮同時轟擊德、意軍主陣地長達3個小時,主陣地瞬間變為廢墟。接著新西蘭師在移動彈幕掩護下,開始向意軍防線發起進攻,首先攻擊的目標是第28號高地兩側的第200步兵團。英軍很快突入陣地,跟隨坦克和裝甲車向西挺進。
到底是“沙漠之狐”,隆美爾正確地估計到英軍將向海岸進擊,他當機立斷做了相應的部署。但他萬萬沒有想到英軍會突然改變作戰方向,攻打德、意軍接合部。這一擊使他措手不及。經過激戰,隆美爾隻得把第90輕裝師預備隊投入戰鬥,才阻止住英軍前進。英軍遂在已突入的陣地上不斷增加兵力。英軍第151旅和第152旅在第23裝甲旅的支援下,在規定時間內打開一條長達3600米的通道。裝甲部隊前鋒第9裝甲旅緊隨其後,以便趕在日出之前進抵前方1800米處的德軍炮兵屏障前,為下一步進攻做好準備。接著,第10軍裝甲部隊迅猛出擊,進入突破口向縱深發展。
不久,大批英軍突破了第28號高地西南麵德軍第15裝甲師的防線。新西蘭步兵和強大的裝甲群向西挺進,擊潰1個意大利團和1個德國裝甲兵營,並給德軍後勤補給係統猛烈攻擊。
2日上午,德、意軍殘存部隊發動反擊,並設法堵住已達4公裏寬的缺口,隨後展開了一場整個戰役中最激烈、最壯觀的坦克戰。越來越多的德軍和意軍坦克在大炮和反坦克炮支援下投入戰鬥,成群的坦克如潮水般肆意泛濫。英軍炮兵和沙漠航空隊轟炸機進行了有力的反擊。雙方都有不同程度的傷亡。經過2小時激烈戰鬥,德、意軍的反擊失敗。戰場上隨處可見的是坦克的殘骸。北部戰線的嚴峻局勢,迫使隆美爾調集南部意大利“艾裏特”裝甲師和炮兵部隊的大部兵力向北增援。於是,整個南段防線縮短。
下午,隆美爾運用全部殘存坦克,對英軍進攻部隊的兩翼實施反突擊。由於缺乏空中掩護,在英國空軍的襲擊下,德軍損失慘重,大部分坦克被擊毀,有生力量隻剩下1/3,坦克隻剩35輛。一天之內,德、意軍消耗彈藥450噸,得到的補充隻有190噸,不僅是供不及需,而且還由驅逐艦卸在遠約500公裏以外的圖卜魯克港。
當晚,隆美爾獲悉英軍正在把第二線的裝甲部隊全部集中在突破口,全力準備作最後的攻擊。由於對抵抗完全失去了信心,隆美爾遂決定將部隊後撤到阿萊曼以西96公裏處的富卡,以免全軍覆滅。南線兵力撤回到8月底所占陣地,第90輕裝師、非洲軍和意軍第10軍也開始緩慢西撤。與此同時,隆美爾向希特勒報告了撤退情況。
11月3日中午1時30分,希特勒發來電報,製止非洲集團軍後撤,要求他們“不成功便成仁”。在希特勒的強製命令下,德、意軍不得不停止西撤行動重新部署防線,準備同英軍決一死戰。11月4日晨,德國非洲軍同第90輕裝師會合,在特爾曼斯拉構成一道薄弱的環形防線,一直延伸至鐵路線以南約16公裏處,與意大利第20裝甲軍殘部連接在一起。南段防線由意軍1個師、1個傘兵旅和第10軍部隊負責防守。上午8時,經過1小時的炮火準備後,英軍對德、意軍防線發起最後進攻,一舉攻破特爾曼斯拉防線,並俘虜非洲軍軍長馮·托馬。意軍第20裝甲軍也於黃昏時分全軍覆沒。其間,英軍第13軍部隊突破南段意軍防線,至4日已前進8公裏,使德、意軍的濱海集團麵臨被包圍的威脅,同日,英軍裝甲部隊抵達其最終目標——戰線後方的開闊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