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2 / 3)

日軍攻陷南京後,未能迫使中國訂立城下之盟,於是急欲打通津浦線,奪取武漢。武漢是當時全國政治、軍事、經濟中心和交通樞紐,也是我最高統帥部所在地,武漢得失,於抗戰前途關係甚大。

台兒莊之戰,挫敗了日軍打通津浦線計劃,充分發揮了我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計劃,使我統帥部有充分的時間來部署下一階段的武漢會戰。

1938年1月1日,蔣介石命令組織武漢衛戍總司令部,任命陳誠為總司令,負保衛武漢之全責。保衛武漢,不僅專指武漢三鎮,還包括武漢以外各戰略要線與戰略要點,而以武漢三鎮為核心。統帥部《對武漢附近作戰之意見一統帥部指導方案》指出:“惟武漢三鎮之不易守,而武漢近郊尤以江北方麵之無險可守盡人皆知,更以中隔大江,外雜湖沼,尤非可久戰之地,……故欲確保武漢而始終保持武漢為我政治經濟資源之中樞,則應戰於武漢之遠方,守武漢而不戰於武漢是為上策。”①

蔣介石對武漢國防工事之實施十分重視。2月4日電陳誠,規定武漢附近陣線工事應照新式野戰築城構築,限期完成。

遵照蔣介石的命令,陳誠於2月20日正式頒布武漢附近防禦工事構築計劃,將國防永久工事分為10個區,由各連隊分別負責興建,同時對整個陣地編成與兵力部署,大炮配置等,亦均有所決定。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施工,防禦工事於1938年春季基本告成。

整理軍隊是武漢軍事部署的一項重要任務。為保衛武漢從各方調來了軍隊,其中有的因參戰已久需要補充,有的因無作戰經驗需要訓練,皆為衛戍總司令部之重要責任。德國顧問自獨立團營以上(特種兵),各師、各軍,均有配屬,或擔任訓練,或指導築工,均能依統一計劃,分途進行。②

李宗仁說,台兒莊、徐州之戰最大的作用,是爭取了幾個月時間,武漢贏得時間布置,否則,日軍一抄到四川,中國就一敗塗地了。③

“八·一三”淞滬會戰開始後,我國沿海各地工廠冒著敵人的炮火紛紛內遷。上海遷出的工廠150家,加上無錫、蘇州、常州、南京,共計200家,指定先集中武昌,再由長江西運宜昌轉重慶,或南運湖南轉湘西、桂(州)柳(州)。武漢地區工廠內遷者,約150家。上海遷出的工廠,按類別有機器五金業66家,造船業4家,煉鋼業1家,電氣及無線電業18家,玻璃陶瓷業25家,化學工業19家,文化印刷業14家,紡織及染紡業27家,食品工業6家,其他工業6家。這些工業遷至武昌後,有64家工廠於1938年1月恢複生產。武漢內遷的工廠,除大型的漢陽兵工廠及漢冶萍鋼鐵廠外,稍具規模的機器廠僅3家,其他100餘家為紡織及麵粉等工廠。

抗戰以來,自淪陷區流亡到後方的人口約在1000萬以上,其中有一部分來到武漢。隨著工廠內遷,學校、機關及機關工作人員、教職員工及在校學生、工廠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及技術工人(僅這部分工人計有2500人),也陸續遷到後方。台兒莊之役,為人口疏散贏得了寶貴時間。

我國在東晉及南宋期間,曾經有過兩次由於戰亂而發生的由北而南的人口大遷徙,即曆史上所謂“衣冠南渡”。抗戰軍興,我國又發生了一次由東而西的人口大遷徙。這次大遷徙,比起曆史上那兩次更為複雜。最大的不同,在於前兩次是由於北方落後的少數民族向中原先進的漢民族地區入侵,而抗戰初期的大遷徙,則是外國侵略者深入我國領土所造成的。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對付這種入侵者的辦法,便是開展持久消耗戰,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最後將敵人消滅,而不是如同曆史上避難南下的漢民族逃亡至長江以南廣大地區去躲避戰禍。“衣冠南渡”與“衣冠西渡”又有相同之處。其中主要的共同點是:前者對開發南中國,發展生產力及延續和發展了先進的漢族文化傳統,在曆史上起過偉大的作用。後者對於實現向西南大後方的戰略轉移,發展大後方經濟,建設我國西南抗戰基地,支持持久抗戰,複興中華民族,意義十分重大。

第六,以運動戰為主,與陣地戰、遊擊戰相配合的新戰略戰術的運用成功,在抗戰中是一大創舉。

台兒莊外圍的序戰落下帷幕之後,沿台棗支線南下的日軍第十師團開始進犯台兒莊。孫集團軍死守台兒莊,在正麵進行陣地戰,湯軍團則在台兒莊以北敵之側背進行運動戰,配合孫集團夾擊進犯台兒莊之敵。該軍團最初渡過運河,經台兒莊北上,繞過嶧、棗,向抱犢崮山地迂回進攻郭裏集、嶧縣、棗莊,隨即由山地迂回到台兒莊東北側擊敵之後路,進而由腰裏徐、柿樹園迂回到洪山,蘭陵腰擊由沂河西岸向西增援之第五師團阪本支隊,最後仍迂回到台兒莊東北側襲敵之後路。湯軍團20天內在抱犢崮、台兒莊百餘公裏的地區內,來回走了8次①,始終保持自主的機動的態勢,尋求敵人,進行側背攻擊。

孫連仲集團軍布防台兒莊中央戰場,以池峰城第三十一師守衛台兒莊,擔負誘敵深入,堅守城寨,避免決戰,以便幫助友軍完成魯南殲滅戰的任務。又以張金照第三十師、黃樵鬆第二十七師為台兒莊中央戰場左、右兩翼出擊部隊,攻打台兒莊周圍敵之據點,切斷台兒莊內外敵之聯絡線,並阻止嶧、棗之敵南下增援台兒莊。孫集團軍在台兒莊守點打援堅苦支撐達半月之久,同敵軍進行了激烈的巷戰,創造了“室戰牆戰”的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最後我軍在城內的陣地僅剩1/4,台兒莊幾不能保時,仍屹然未動,直至湯軍團南下,大敗阪本支隊,瀨穀支隊全線崩潰,解除了台兒莊之危,湯軍團會合孫集團軍適時抓住戰機,發起總攻,終於造成了台兒莊大捷。

在台兒莊實行遊擊戰,是我最高軍事當局的既定方針。1938年1月13日,蔣介石對第五戰區將士訓話時指出:

我軍戰法,應於硬性之外,參以柔性,務在交通要線上,配置有力部隊,使任正麵阻止戰鬥,同時以軍隊聯合有組織訓練之民眾,施行遊擊,以牽製破壞敵之後方,前呼後應,敵如攻我正麵,則遊擊隊由各方進攻;敵如攻擊遊擊隊,則不與決戰,以收長期抗戰之效①。

2月3日,第五戰區下達命令,按戰區形勢劃分四個遊擊區:

(一)第一遊擊區,以第二十四集團軍之第五十七軍(欠一師)及八十九軍(即江蘇保安總隊)為基幹,位置淮陰及其以南地區。向津浦、隴海、江岸之敵遊擊,另以第一一二師任東海沿岸之守備。

(二)第二遊擊區,以第三軍團長龐炳勳指揮所部及海軍陸戰隊為基幹,位置於魯南山地,向津浦、膠濟、隴海及魯東南海岸之敵遊擊。

(三)第三遊擊區,由第三集團軍孫桐萱副總司令指揮所部第十二軍及第五十五軍,位置於魯西地區,向津浦、隴海之敵遊擊,相機規複濟寧,以為北進之根據。

(四)第四遊擊區,以在皖北之保安隊及在該區內宋世科、季光恩等遊擊部隊為基幹,歸李品仙副司令長官指揮,截斷津浦南段,以阻止敵之增援。①

遊擊隊的基幹部隊是五戰區所屬集團軍、軍團、軍及省屬地方保安部隊,此外尚有各地民眾武裝(如皖北紅槍會及嶧、棗一帶“四縣邊聯教導隊”等遊擊隊)。遊擊隊分布於整個戰區,遍及津浦線南北兩段,淮河兩岸,徐海地帶,淮陰以南、魯東南沿海地區,魯南山地,魯西地區及膠濟、隴海沿線。遊擊隊擾襲敵人據點,破壞交通,配合台兒莊正麵戰場,給日軍以很大的打擊。

台兒莊戰役同淞滬會戰的形勢十分相像。日軍左翼從濟寧到韓莊的垂直線,與瀏河、嘉定、廣福、南翔線相等;臨沂保衛戰等於死守閘北、江灣之戰;台兒莊的形勢同淞滬戰場上的大場完全類似。日軍在台兒莊所采用的戰略戰術與淞滬會戰並無不同,但是台兒莊戰役汲取了上海的教訓,不是單純消極防守的陣地戰,而是采取攻勢防禦戰,以運動戰為主,與陣地戰、遊擊戰相配合,一變過去節節敗退、坐等挨打的被動局麵,而改為處處進擊的相當主動的形勢。②由於新戰略戰術的運用成功,我軍防禦戰與攻擊戰雙管齊下,運動戰與陣地戰、遊擊戰巧妙配合,終於擊敗了敵人,取得了勝利。

當台兒莊戰役激烈展開之時,我國盛傳台兒莊就是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坦能堡。③陳誠對此作了精辟的分析。他說:

按坦能堡會戰成功的因素有二:

(一)德正麵二十軍團抵抗俄優勢軍之攻擊,屹然不退,故兩翼包圍,始行成功。

(二)德第一預備兵團及第十七軍團在外翼之行動,異常秘密,故不為敵所覺察,若被覺察,則敵將轉移正麵退卻,不過成一普通之戰勝而已。

上述坦能堡成功之因素,與台兒莊會戰相比較,我左翼軍在台兒莊正麵在優勢敵軍壓迫之下屹立不動,可與德第二十軍團媲美,至我右翼軍在側翼之行動,前後凡10日,而始終不為敵所注意,則與古屏能以南兩軍團之行動無異。至先擊滅蘭陵、洪山鎮之敵,則尤得戰術活用之妙。

日本軍人自詡能學德國戰術,而模仿坦能堡之殲滅線,尚不如吾人之神似。①

台兒莊大捷後,《新華日報》記者陸詒采訪了湯恩伯將軍,詢以台兒莊戰役的經驗與教訓。湯將軍說:

對敵作戰,因敵人裝備較我占優勢,故不宜迎頭頂,更不宜集中兵力來死守一地,應該處處爭取主動的地位,時時取攻勢,以強大的兵力,來重重的打擊敵軍側背。攻擊時,要迅捷、機動和堅決,絕不能有絲毫遲疑,最好在敵軍運動中給以奮迅有力的殺傷!攻擊村莊時,最好多用火攻,夜襲較白晝攻擊更能奏效。必要的戰略據點要守,但也不是呆板的死守,而是以左右兩翼的出擊與反衝鋒,以攻勢來確保防禦之勝利。②

1938年3月11日《大公報》社論《津浦戰局好轉以後》指出:

運動戰為主,而以陣地戰和遊擊戰為輔之新作戰方針,得各線將士之衷心歡迎,在此方針之下,我全體將士皆理智地看出必勝的前途。

4月23日《大公報》社論《魯南二次會戰的認識》寫道:

第一次魯南會戰,我們勝利了。但是,我們當知第一次會戰勝利,其意義不僅在我們守住了台兒莊,而在我們配備一個強大的湯軍團,始終在敵人側背,執行了正確的運動戰,用運動戰困頓了敵人,改變了敵人,而且部分地殲滅了敵人,挫折了敵人國際和國內的聲威,相當地動搖了敵人戰爭的信念。

歲月雖然過去了56年,但《大公報》兩篇社論的論點,對於我們今天研究台兒莊戰役仍然有參考價值。

台兒莊戰役的勝利,使蔣介石更加相信攻勢防禦戰方針的正確性。他告訴端納說,他已決定以運動戰取代陣地戰,中國今後要選擇自己的戰場,使日本人在炮兵、坦克、飛機和重武器方麵的優勢喪失作用。①

第七,部隊統一指揮,互相配合,民眾踴躍支持前線,在抗戰中堪稱楷模。各部隊服從統一指揮,協調一致,互相配合,以及民眾積極支援前線,是台兒莊戰役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並為八年抗戰樹立了楷模。台兒莊戰役的主力部隊都是從各戰區抽調來徐州的,參戰的部隊有中央軍(湯恩伯第二十軍團,李仙洲第九十二軍),原西北軍(孫連仲第二集團軍、張自忠第五十九軍、龐炳勳第四十軍,孫桐萱第三集團軍),原東北軍(於學忠第五十一軍、繆澂流第五十七軍),浙軍(周碞第七十五軍),晉軍(商震所部黃光華第一三九師)、桂軍(廖磊第二十一集團軍、李品仙第十一集團軍)及川軍(鄧鍚侯第二十二集團軍)等。這是中國軍隊在日本帝國主義者入侵後團結抗戰的生動體現。眾多的部隊從各戰區迅速開來,他們都能服從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的統一指揮。李宗仁是國民政府著名的抗戰將領,是一位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軍事家。白崇禧將軍說:“各戰區調至徐州參戰之部隊,均能協同一致,在李宗仁長官指揮下,奮勇殺敵,戰鬥精神極為旺盛。”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