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科羅內爾海戰(1 / 2)

科羅內爾海戰(1914年11月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德兩國海軍在南美智利科羅內爾海角爆發的一場海戰,以德國斯佩分艦隊擊沉兩艘英國巡洋艦而告終。

戰爭背景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在薩拉熱窩被暗殺,第一次世界大戰蓄勢待發,歐洲主要強國都為此做好了準備。麵對英國強大的海軍優勢,德國海軍的戰略是,盡量保存艦隊實力,避免重大損失,以便保持一支“存在艦隊”,戰時可以威脅牽製敵人,戰爭結束可以作為談判的籌碼。同時,采用引誘敵人部分兵力出海,以自己優勢兵力將其殲滅或給予嚴重打擊的戰術,不斷製造和尋找機會削弱英國艦隊的力量。科羅內爾海戰就是其戰術成功實施的典型。

格拉夫·馮·斯佩

一戰前,德國為了保護自己在太平洋和非洲沿岸的殖民地、襲擊英國大洋上的交通線,組成了太平洋分艦隊,由海軍中將格拉夫·馮·斯佩指揮,駐守在大洋洲和加羅林群島的波納佩島以及我國青島等地,並伺機探查英國皇家海軍的防務。1914年8月9日,斯佩決定去南美西海岸巡航,同時派出“埃姆登”號輕巡洋艦橫渡太平洋,進入印度洋與英國艦隊打遊擊。途中,他得到一支英國巡洋艦隊已在南美西海岸活動的消息,決定加快速度南下。10月底,斯佩到達智利沿海,命令裝甲巡洋艦“萊比錫”號發出無線電,以使英國軍隊誤認為這一帶水域隻有一艘德國軍艦,引誘他們上鉤。而當時的英國皇家海軍為了保護本土並監視德國的公海艦隊,決定將大部分兵力集中部署在北海—多佛爾—直布羅陀一線,將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海軍的主力全部投入到護航中,在整個南太平洋隻留下了幾支巡洋艦分隊來對付德國的海上襲擊艦,主要有海軍少將克裏斯托弗·克拉多克爵士率領的前印度艦隊和斯托達特海軍少將駐烏拉圭蒙得維地亞的分艦隊。1914年9月初,對於斯佩在南太平洋地區的不斷侵擾,英國海軍部決定派克拉多克指揮一支巡洋艦到巴西海岸搜索襲擊英國商船的兩艘德國巡洋艦。10月21日,克拉多克離開福蘭克群島的斯坦利港,進入太平洋北上。10月29日,英艦中速度較快的“格拉斯哥”號首先到達智利港口科羅內爾以南進行搜索。兩天後,“格拉斯哥”號截獲了一艘德國軍艦與補給船之間的電報,克拉多克認為這艘軍艦正是從大西洋逃出來的德艦“德雷斯頓”號(其實是“萊比錫”號),並斷定它正在單獨活動,他立即命令“格拉斯哥”號與艦隊會合後一起向北開進。與此同時,斯佩也執行了相同的計劃,他得到報告說英國輕巡洋艦“格拉斯哥”號單獨在科羅內爾附近活動,於是率領艦隊於11月1日向南行駛,準備抓住這個虜獲物。兩支艦隊即將迎頭相遇,科羅內爾海戰即將爆發。

克拉多克在這次海戰中,英國共投入2艘裝甲巡洋艦“古德霍普”號和“蒙默斯”號,1艘輕巡艦“格拉斯哥”號,1艘輔助巡洋艦“奧特朗托”號,1艘前“無畏”級戰列艦“康珀斯”號;而德國分艦隊包括2艘裝甲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3艘輕巡洋艦“萊比錫”號、“德雷斯頓”號和“紐倫堡”號,從參戰的艦隊數量上德國已經占有優勢,而且在戰艦的性能上英國也遠遜於德國。德國的“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都是1907年下水的新式裝甲巡洋艦,各裝8門8.2英寸和6門5.9英寸的火炮,與陳舊的英國軍艦不同,這些火炮是以現代方式安裝在上層甲板上,完全不受海麵風浪的影響,其中6門5.9英寸主炮可同時向舷側射擊,更何況德國水兵又以炮術精湛著稱。而英國的旗艦“古德霍普”號建於1902年,原是第3艦隊的舊軍艦,它的4門9.2英寸主炮裝在艦體兩端,中部配置了16門6英寸火炮,火炮口徑雖大但射程、射速和命中精度均遠遜於德艦;“蒙默斯”號建於1903年,是速度快、裝甲輕的巡洋艦,裝有14門6英寸火炮,其中僅9門能夠向舷側射擊。更糟的是,兩艦上的艦員大多是技術生疏、缺乏經驗的義務兵和士官生。“奧特朗托”號則是由一艘12000噸的客輪改裝成的,隻有8門5英寸以下口徑的火炮,隻宜於保護海上運輸,防止小型艦艇攻擊,不適用與戰艦作戰。隻有“格拉斯哥”號是1911年設計的新式輕巡洋艦,在航速、炮火方麵強於德國的輕巡洋艦,但無裝甲保護,依舊無法與德國的主力艦抗衡。由此分析看來,在此次海戰中英國能夠勝出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