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林木而戰則勝。若遇平易之道,須用拒馬槍為方陣,步兵在內。馬軍、步兵中分為駐隊、戰隊。駐隊守陣,戰隊出戰;戰隊守陣,駐隊出戰。敵攻我一麵,則我兩哨出兵,從旁以掩之;敵攻我兩麵,我分兵從後以搗之;敵攻我四麵,我為圓陣,分兵四出以奮擊之。敵若敗走,以騎兵追之,步兵隨其後,乃必勝之法。法曰:步兵與車騎戰者,必依丘陵、險阻,如無險阻,令我士卒為拒馬、蒺藜。

“今譯”

凡是步兵與戰車、騎兵作戰,一定要依托丘陵、險阻或草木樹林才能勝利。如果是平地,必須用拒馬槍和長槍布列成方陣,掩護步兵在內。把我方的馬、步兵分為駐隊和戰隊。駐隊守陣時,戰隊出戰;戰隊守陣時,駐隊出戰。敵人從一麵攻擊我時,我兩翼出戰從旁掩殺;敵人從兩麵夾擊我時,我就分兵從敵後攻擊他;敵人從四麵圍攻我時,我就布列圓陣分兵四路奮勇還擊。敵軍如果敗逃,我就用騎兵追擊,步兵跟隨在騎兵的後麵隨即展開猛攻。這是必勝的辦法。兵法說:步兵與戰車、騎兵作戰,一定要依托陵、險阻;如果沒有險阻,就讓我方官兵多製作拒馬和蒺藜。

“戰例”

《五代史》:晉將周德威為盧龍節度使,恃勇不修邊備,遂失榆關之險。契丹每芻牧於營、平之間,陷新州,德威複取不克,奔歸幽州。契丹圍之二百日,城中危困。李嗣源聞之,約李存勖步騎七萬,會於易州救之。乃自易州北行,逾大房嶺,循澗而東。嗣源與養子從珂將三千騎為先鋒,進至山口,契丹以萬騎遮其前,將士失色;嗣源以百騎先進,免胄揚鞭,語謂契丹曰:“汝無故犯我疆場,晉王命我將百萬騎眾,直抵西樓,滅汝種族。”因躍馬奮撾,三入其陣,斬契丹酋長一人。後軍齊進,契丹兵卻,晉兵始得出。李存勖命步兵伐木為鹿角陣,人持一枝以成寨。契丹環寨而過,寨中萬弩齊發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馬死傷者塞道。將至幽州,契丹列陣以待之。存勖命步兵陣於後,戒勿先動,令羸兵曳柴燃草而進,煙塵蔽天,契丹莫測其兵多少;因鼓入戰,存勖乃趨後陣,起而乘之,契丹遂大敗,席卷其眾自北山口遁去;俘斬其首級萬計,遂解幽州之圍。

“戰例今譯”

據《五代史》記載:晉將周德威作盧龍節度使時,自恃作戰英勇,不重視修治邊防守備,以致丟失了險要的山海關。契丹軍隊的活動經常到達營州(今河北昌黎)和平州(今河北盧龍)之間,攻占了新州。周德威想要再奪回而來不及了,不得已把部隊撤到幽州。契丹又包圍了幽州200多日,幽州城十分危急。李嗣源聽到這個消息後,率領步兵和騎兵7萬餘人,同李存勖在易州(今河北易縣)會合去救援。大軍即從易州向北行進。過大房嶺後,沿著山澗,向東行進。嗣源讓養子李從珂率3000騎兵作先鋒。前進至山口時,契丹以萬餘騎兵阻擋在前麵,官兵大驚失色。李嗣源率百餘名騎兵當先,脫掉甲胄揚鞭向前,用契丹語對他們說:“你們無故侵犯我疆界,晉王命令我率百萬騎兵直抵西樓,消滅你們種族。”並乘勢躍馬奮進,三次衝入敵陣,殺契丹酋長一人。後麵的軍隊一齊奮進,契丹軍隊退卻,晉軍這才得以通過山口。李存勖命令步兵砍伐樹木排列成鹿角陣,每人拿一個樹枝排成村寨的樣子。契丹兵繞寨而過,寨中萬箭齊發,流矢蔽住了太陽。契丹人馬死傷多得堵住了道路。快到幽州時,契丹軍隊已列好陣等待晉軍。李存勖令步兵列陣於後,告誡他們切切不要先動;而後令老弱兵士拖著柴燒起火前進,煙塵蔽住了天日。契丹不知道晉軍有多少,就按照鼓聲進入戰鬥。李存勖便奔向敵陣後乘機攻擊。契丹軍隊大敗虧輸,狼狽逃竄,從北山口敗走。晉軍俘虜斬獲首級共1萬多,終於解了幽州之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