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騎兵與步兵戰者,若遇山林險阻、陂澤之地,疾行急去,是必敗之地,勿得與戰。欲戰須得平易之地,進退無礙,戰則必勝。法曰:易地則用騎。
“今譯”
凡是騎兵與步兵作戰的,如果遇到山林水澤之險要地形,必須趕快離開。因為這是必敗之地,不可在此與敵人作戰。如果要打,必須選擇平坦地帶,便於進攻和退守,作戰必勝。兵法說:平地就派出騎兵衝殺。
“戰例”
《五代史》:唐莊宗救趙,與梁軍相拒於柏鄉五裏,營於野河北。晉兵少,梁將王景仁將兵雖多,而精銳者亦少。晉軍望之色動,周德威勉其眾曰:“此汴宋傭易敗耳。”退而告之。莊宗曰:“吾提孤兵出千裏,利在速戰,今若不乘勢而急擊之,使敵人識我之眾寡,則計無所施矣。”德威曰:“不然,趙人皆守城而不能野戰;吾之取勝,利在騎兵。蓋平原曠野之中,騎兵之所長也;今吾軍於河上,迫近營門,非吾之所長也。”莊宗不悅,退臥帳中,諸軍無敢入見者。德威乃請監軍張承業曰:“王怒。老將不速戰者,非怯也。且吾兵少而臨賊營門,所恃者一水隔耳;使梁得舟筏渡河,吾無類矣。不如退軍高邑,誘敵出營,擾而勞之,可以策勝也。”承業入言曰:“德威老將知兵,願無忽其言。”莊宗遽起曰:“吾方思之耳。”已而,德威獲梁遊兵,問景仁何為,曰:“治舟數百,將以為浮梁。”德威乃與俱見。莊宗笑曰:“果如公所料。”乃退軍高邑。德威乃遣騎三百,扣梁營挑戰,自以勁兵三千繼之。王景仁怒,悉以其軍出。德威與之轉鬥十裏,至於高南,兩軍皆陣,梁軍橫亙六七裏。莊宗策馬登高,望而喜曰:“平原淺草,可前可卻,真吾製勝之地也。”乃使人告德威曰:“吾當與戰。”德威又諫曰:“梁軍輕出而遠來與吾轉戰,其來既速,必不暇齎糧糗;縱其能齎,有不暇食。不及日午,人馬饑渴,其軍必退;退而擊之,必獲勝焉。”至未、申時,梁軍中塵煙大起,德威鼓噪而進,梁軍大敗。
“戰例今譯”
《五代史》記載:後唐莊宗李存勖出兵救趙,和梁軍對抗於距柏鄉5裏之處,並把部隊集結在野河以北。晉軍兵力很少,而梁將王景仁雖然兵力不少,但是精銳的主力卻不多。晉軍看到梁軍人多勢眾,有些氣餒。後唐將領周德威為其部下鼓勁說:“這些不過是汴州雇傭兵,要打敗他們不費吹灰之力。”他回營還把這事向莊宗報告。李存勖說:“我帶這支深入敵地的軍隊出征千裏之外,利在速戰速決。目前如不乘勢急速出擊,一旦敵人了解了我們的兵力就無計可施了。”周德威說:“我看不一定這樣,趙人長於守城,不擅長野戰,我軍要想打勝,非靠騎兵不可。凡是平闊之地,騎兵可以發揮威力;如今我軍卻駐紮於河邊,靠近敵軍營門,這樣就不能發揮我軍的特長了!”李存勖聽了很不愉快,回營躺在帳中。將領們誰也不敢去謁見,周德威就請出監軍張承業,並對他說:“大王發火了。但老將不想出擊並非膽怯,而是因為我們兵力不足又離敵營太近。目前所仗的僅是一水相隔,如果梁軍弄到船隻而渡河來攻,我軍就脫不掉被擊敗的境遇了。不如把部隊撤到高邑,誘敵出來,並千方百計進行幹擾,使他們不得安寧,就可打勝。”張承業聽後便進帳對存勖說:“德威老將軍深曉兵法,請不要忽視他的建議。”李存勖突然起來說:“我正在考慮德威的意見。”不多時,德威抓到梁軍俘虜,向他打探王景仁在做什麼。回答說:“他已造數百隻船,將要用來架浮橋。”德威帶著俘虜進見李存勖。李存勖笑著說:“果然像你所預料的那樣。”他立刻下令把軍隊撤到高邑。周德威派出300騎兵,逼近梁營挑戰,而後他親率3000主力作為後衛。王景仁發怒,派出全部人馬出戰。周德威與其轉戰,且戰且走,到10裏以外的高南。雙方列陣對峙,梁軍的橫隊連貫約有六七裏長。李存勖躍馬登高下望,高興地說:“一片平原上長滿矮草,可進可退,真是擊敗敵人的好戰場啊!”於是派人告訴周德威說:“我軍應該動手和梁軍作戰。”德威又建議說:“梁軍輕率地追趕我軍,遠道與我軍輾轉戰鬥,他們來得匆忙,幹糧一定沒準備,即使糧食隨後送上來,也來不及食用,不到中午,人饑馬渴,必定要撤走。趁他撤退時立刻追擊,就會大勝。”等到下午日頭偏西時分,梁軍陣中忽然煙塵衝天了,周德威命令部隊全線出擊,結果梁軍大敗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