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短兵相接——古代兵器(1)(3 / 3)

2.我國古代名劍家族

(1)軒轅夏禹

軒轅夏禹劍又名軒轅劍,是一把聖道之劍。傳說是眾神采首山之銅為黃帝所鑄,後傳於夏禹。劍身一麵刻有日月星辰,一麵刻有山川草木。劍柄一麵書農耕畜養之術,一麵書四海一統之策。

(2)湛盧

春秋時期最有名的鑄劍師——歐冶子在鑄成此劍之時,不禁撫劍落淚,因為他終於圓了自己畢生的夢想:鑄出一把無堅不摧而又不帶絲毫殺氣的兵器。相傳湛盧劍出爐之後,為越王所得,後傳至越王勾踐,因勾踐戰敗,無奈之下把湛盧劍進貢給了吳王夫差,然而吳王無道,湛盧劍竟自行離開,飛至當世名君楚王身邊。從此,湛盧劍便化為正義與仁德的象征,成為一把仁道之劍。

(3)赤霄

赤霄劍是一把帝道之劍,為漢高祖劉邦佩劍,是在起義時由鑄劍師打造的青銅劍,劍身仿秦劍,有花紋,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寶劍,頗具曆史價值。“斬白蛇、提三尺劍立不世之功。”就是指這把劍。

相傳有一天,人們看見一條碩大的白蛇被斬為兩截扔在路邊。再向前走一段路,發現有個青年正躺在路邊呼呼大睡,一問才知道,正是這個青年用鐵棍把白蛇斬成兩截的,這時他的身體上方有一團雲氣籠罩,雲中有條赤龍正在懶洋洋地飛來飛去。而手中的那根鐵棍不見了,代之的是一把飾有七彩珠、九華玉,寒光逼人、刃如霜雪的寶劍,劍身上清晰鐫刻著兩個篆字:赤霄。這個青年就是劉邦,這把劍就是斬蛇起義的赤霄劍。

(4)太阿

太阿劍,又名泰阿劍,是一把威道之劍。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的都城被晉國的兵馬圍困了三年。晉國出兵伐楚,是想得到楚國的鎮國之寶:太阿劍。晉國兵馬開始攻城,呐喊聲如同山呼海嘯,城破在即。楚王雙手捧劍,長歎一聲:太阿劍啊,太阿劍,我今天將用自己的鮮血來祭你!於是,拔劍出鞘,引劍直指敵軍。匪夷所思的奇跡出現了:隻見一團磅礴劍氣激射而出,城外霎時飛沙走石遮天蔽日,似有猛獸咆哮其中,晉國兵馬大亂,片刻之後,旌旗仆地,流血千裏,晉軍全軍覆沒。

這件事情過後,楚王召來國中智者風胡子問道:“太阿劍為何會有如此之威?”風胡子答道:“太阿劍是一把威道之劍,而內心之威才是真威,大王身處逆境威武不屈正是內心之威的卓越表現,正是大王的內心之威激發出太阿劍的劍氣之威啊!”

(5)七星龍淵

七星龍淵劍是一把誠信高潔之劍,又名龍泉劍。話說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為一漁翁所救。伍子胥千恩萬謝,問漁翁姓名,漁翁笑言自己浪跡波濤,姓名何用,隻稱“漁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謝辭行,走了幾步,心有顧慮又轉身折回,從腰間解下祖傳三世的寶劍——七星龍淵,欲將此價值千金的寶劍贈給漁丈人以致謝,並囑托漁丈人千萬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蹤。漁丈人接過七星龍淵寶劍,仰天長歎,對伍子胥說道:“搭救你隻因為你是國家忠良,並不圖報,而今,你仍然疑我貪利少信,我隻好以此劍示高潔。”說完,橫劍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名。

(6)幹將莫邪

春秋寸,吳楚邊境的平川上,住著一對鐵匠夫婦(吳國人),男的叫幹將,女的叫莫邪。他倆是鑄劍的名工,劍鑄得寒光閃閃,十分鋒利。楚王命幹將莫邪為他鑄劍。幹將、莫邪辛勤地鑄劍,真可說是千錘百煉。三年過去了,幹將莫邪的雌雄雙劍也鑄好了,幹將把雌劍獻給了楚王。楚王是個猜疑心很重的人,怕幹將為別人鑄劍,於是找借口殺了幹將。幹將的兒子赤長大後帶著雄劍殺了楚王為父親報了仇。赤替父報了仇,便回家給母親報喜。哪知莫邪在兒子走後,日夜擔心憂愁,盼兒盼得兩眼望穿,死在了家中。赤為了安慰和懷念死去的母親莫邪,就用“幹將莫邪”雌雄雙劍來陪葬,自己雲遊他方,不知去向了。

(7)魚腸

魚腸劍雖鋒利無比,然而並沒有書上所描寫的那麼神奇。關於魚腸之名的來曆,一說是由於劍身上的花紋有如魚腸,凹凸不平,因此得名。另一說是由於它小巧得能藏於魚腹之中,因而得名。

(8)巨闕

巨闕劍是古代鑄劍鼻祖——歐冶子為越王所鑄造的。巨闕劍刃長1米多,柄長20餘厘米,刃寬10餘厘米,重約2.5千克,揮動時劍氣縱橫,是曠世利器。

傳說巨闕劍剛造好時,有一次,越王勾踐坐於露壇上,忽然看見宮中有一匹馬車失控,橫衝直奔,驚嚇了宮中伺養的白鹿。於是越王勾踐拔出歐冶子剛鑄成的一劍,指向暴走中的馬車,想命令勇士上前製止這匹受驚的馬。但在越王拔劍一刹那,手中的劍氣卻將馬車砍為兩節。當拋上了半空的車廂摔落在地上時,越王勾踐才發覺手中寶劍的劍氣已砍斷了馬車。於是越王勾踐又命人取來一個大鐵鍋,用此劍一刺,便將鐵鍋刺出了一大個缺口來。這一劍毫不費力,就好像切米糕一樣輕易。因此越王勾踐便將此劍命名為巨闕。

四、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