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2]某地蘋果喜獲豐收後,直至來年初仍然有一大半賣不出去。果農起初認為果樹種植太多,超出了市場需求,但後來發現其他地區的優質蘋果卻以高價暢銷。這一事實使他們認識到:市場上不是不需要蘋果,而是不需要品種和質量差的蘋果。這一認識過程表明
A.直接經驗是膚淺的,間接經驗是深刻的
B.認識了事物的現象,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質
C.具體地分析矛盾的特點,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
D.成功的實踐檢驗正確的認識,失敗的實踐檢驗錯誤的認識
答:C——能力要求1、2、4、5
依據所說經濟常識,從上題的事例中可以看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A.信息是重要的經濟資源
B.競爭使商品優勝劣汰
C.供求關係決定商品價值
D.生產決定需求
答:AB——能力要求1、2、4、5
解析:這是1997年高考第30、31題。此兩題也是一材料多用題。和1996年第29、30題相比,更具綜合性。,996年試題隻要求在哲學學科內回答,此題則要求用不同學科知識作答。30題要求從哲學常識回答:對某地蘋果賣不出去的現象,起初認為,蘋果超出市場需求;後來認識到:市場不需要品種和質量差的蘋果。這一認識過程表明,正確選項為C,是從辯證法的角度,具體分析矛盾的特點來說明的。A項不能入選的原因在於.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是相對而言的,直接經驗是通過親身實踐而總結獲得的經驗,對自己來說稱為直接經驗。間接經驗是指一個人從他人或書本那裏獲得的經驗。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不是膚淺和深刻的區別。B項錯在現象和本質是有區別的,不能等同。D項錯在,把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誤認為成功的實踐檢驗正確認識。失敗的實踐檢驗錯誤的認識。
31題要求從經濟常識分析題中事實。A、B兩項正確,是從信息和競爭的角度說明市場經濟的現象。C項錯在,商品價值不是由供求關係決定,而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問決定,受供求關係影響。D項的觀點盡管正確,但不合題意要求。題中之意是說需求反作用於生產,而不是說生產決定需求。
解答選擇題“有法但無定法”。這裏所說“有法”是指有規律可循,解答試題如同做其他任何事情一樣,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如準確地理躲有關知識,使知識形成係列,擴大知識視野,發展思維能力.提高政洽索質等都是要遵循的重要之點。這裏所說_無定法”是因為每一同題的具體情況和具體要求不同,切不可用某種方法生搬硬套,必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命題組負責人蔣超講。解答選擇題特別是不定項選擇題。題幹和選項之間的聯係都有不同程度的引伸,為保證試題的科學規範,特規定,題幹和選項之間的聯係,凡是一級引伸的就選,凡是二級或多級引伸的就不選。所謂一級引伸,就是說題幹與選頊之間的聯係,不需要任何中介條件就能成立。所謂二級或多級引伸,就是說題幹與選項之間的聯係需要一些中介條件。當然選擇與否的首要前提還是要看聯係是否是客觀的、內在的。這些是在解答選擇題時應於以特別重視的。
二、簡答題的特點及解答方法
簡答題是政治學科考試命題的一種傳統形式。過去,命題的形式和內容十分單調。答案的內容基本上是課本知識的轉述,造成學生“死記硬背”的現象。近來,高考命題注重能力的考查,簡答題在形式和內容上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1.試題特點及能力要求
近幾年來,高考試題中的簡答題在命題內容和命題形式方麵表現出來的新特點主要是:
(1)在命題中較多地采用了引文題和材料題,聯係了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的重點和熱點問題,體現了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具有時代性和新穎性。
(2)命題突出了對理解能力、應用能力的考查,要求對基礎知識不僅知道“是什麼”,而且還應懂得“為什麼”,能進行解釋、述說,甚至進行知識的轉換和推理。具有綜合性和遞進性。
(3)命題中增強了對參與政治生活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把自己擺進去,談自己的認識或提出自己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具有變通性和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