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單元 高考試題特點及解題方法指導示例剖析(二)(3 / 3)

第二,確定論據。確定論據即確定證明題目要求的觀點的根據。它包括理論根據和事實根據,既可以有正麵的,又可以有反麵的。材料式、引文式試題“題目在書外,根據在書中”,要根據題意要求,找出已學知識為根據。

第三,合理論證。是指用確定的論據來分析說明論點。要運用理論知識聯係題目提供的具體材料進行分析論述。力求做到觀點和材料統一,切忌就理論空談一陣,或就事論事的敘述一番,觀點和材料兩張皮。

3.示例解析

[例1]某貧困地區領導認為,脫貧不能僅靠政府救濟,更要靠自力更生。他們根據其他地區“無工不富”的經驗,建起了一些小型機械廠,但由於原材料和資金缺乏,結果收效甚微。經過認真分析,他們認識到該地區山場麵積大,適宜發展林果業和養殖業,於是因地製宜種起了果樹、中藥材,飼養起牛、羊、家兔等,經濟情況很快有了改觀。在此基礎上,他們又辦起果品和肉類加工廠,幾年就擺脫貧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該地區在脫貧過程中是怎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

答題要點:

該地區的做法是:

(1)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該地區從脫離本地區實際盲目辦工廠,轉為根據本地區“山場麵積大”的特點發展林果業和養殖業,做到了對自己地區客觀實際的真切了解。

(2)辯證地認識和把握實際。該地區既看到自己的不利條件,又看到自己的有利條件,作出真正發揮自己優勢的正確決策,這一過程體現了對實際的全麵把握;在林果業和養殖業有了一定發展後,辦起與之配套的果品和肉類加工廠的過程,則體現了對變化發展了的實際的正確把握。

(3)正確地對待別人的經驗。該地區對“無工不富”的經驗,從簡單照搬到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地製宜地作出正確的決策說明了這一點。

(4)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該地區領導認為脫貧不能僅靠政府救濟,更要靠自力更生,並抓住時機辦起果品和肉類加工廠的決策過程等,說明了這一點。

綜合評價(2分)

綜合評價用於對考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

一等(2分):能正確運用所學理論,緊密聯係具體材料,緊扣題意,分析歸納正確,闡述合乎邏輯,能很好地說明問題。

二等(1分):答題基本符合題意,邏輯性、條理性尚可,但材料和論述不夠充分。

三等(0分):不從材料出發,隻是簡單搬用教材中的現成結論;或觀點含混,表達不清楚;或答題不符合題意,不著邊際。

能力要求——1、2、3、4、5、6、7

解析;這是1997年高考第38題。題目設置某地脫貧致富的過程。要求回答該地送在這一過程中怎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對怎樣做到四個字加了重點號。審析題目可知,所問中心是“怎樣做到”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圍繞這一中心,從不同側麵分析題目蘊含了哪些信息,教材又是怎樣敘述的,這樣來組織答案,答案很多是題目中的內容。這道題從能力考核的方法來看,是以分析演繹法為主的試題。答案要求從分析題目中的具體材料出發,抽象出一般道理。即答案中四個要點的前一句話。再從一般道理演繹作出台理的解釋和說明,即答案中四個要點後麵的話。

以上我們就高考的幾種題型特點及解題方法通過評析幾道典型例題進行了說明。這裏還需要說明一點,不同題型雖有不同特點,各種題型餌題方法也確有區別,但也要看到不同題型也是可以轉化的。選擇題I和Ⅱ可轉化,Ⅱ包含I。選擇題的題幹和題肢聯係起來可做為簡答題、辨析題。簡答題、辨析論、論述題也可以編製成選擇題。既要看到不同題型的解答方法有不同要求,也應看到無論答好哪種題型都需要在平時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準確理解掌握基本概念是進行正確思維的基礎。深刻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基本觀點是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武器。平時加強運用知識的訓練,變死知識為活知識,提高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上述道理可用下邊例題加以說明。

不同的商品生產者生產同一種商品,在同一時間、同一市場上,以同一的價格出售,有人賺錢,有人虧本。這是因為他們生產同一種商品的

A.勞動生產率不同

B.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同

C.勞動積極性不同

D.產量不同

正確答案A。

此題可變化為選擇題Ⅱ:不同商品生產者生產同一種商品賠賺的原因有:

A.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相同

B.個別勞動時間不同

C.成本不同

D.價值規律的作用

正確答案A、B、C、D。

還可變為簡答題:不同商品生產者生產同一種商品賠賺的原因是什麼?再加一句,你作為商品生產者應該怎樣做?可作為淪述題。還可變為一道辨析題:勞動生產率提高,商品生產者就能賺錢,勞動生產率降低,商品生產者就賠錢。答案應分析,如果理解為社會勞動生產率,則不對,理解為個別勞動生產率才是正確的。

總之,一題多用,特別是典型試題,這樣可把知識學活,能力提高,舉一反三,跳出題海,掌握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