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新領域研究計劃”從1988年開始實行,為期20年,總共將耗資66億美元,其中日本負擔33億美元。作為計劃實施的第一步,日本在1987年財政年度已撥出100萬美元用於可行性研究。
4.中國“863”計劃
“863”計劃即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是中國第一個關於高技術項目研究與發展的計劃。因為鄧小平批示和4位科學家的倡議都是在1986年3月,故這一計劃又稱“863”計劃。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楊家墀、陳芳允四位中科院院士聯名上書黨中央,提出了“關於跟蹤世界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3月5日,鄧小平對建議做了重要批示:“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4月6日,他提出“軍民結合,以民為主”的指示。在黨中央的親自部署下,原國務院科技領導小組組織了全國200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召開了一係列會議,對中國高技術發展戰略進行了全麵論證,草擬了中國的《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簡稱863計劃)綱要》(意指該計劃於1986年3月提出並得到鄧小平同誌批示),經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審議通過,11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轉發了這個綱要。同年10月,中共中央還決定:在2000年以前,拿出百億元專款,支持中國的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的執行。1987年2月,“863”計劃開始在全國組織實施。此項計劃實行專家負責製。
這一計劃的戰略目標是,瞄準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的高技術產業,集中部分精幹的科技力量,在今後15年內,在幾個最重要的高技術領域,跟蹤國際水平,縮小同國外的差距,並力爭在全國有優勢的領域有新突破。
“863”計劃綱要提出了7個技術領域的十幾個主要項目作為研究發展目標。即生物技術,包括高產、優質、抗害的動植物新品種,新型藥物、疫苗和基因治療,蛋白質工程;航天技術,包括大型運載火箭,為和平目的的空間科技的研究與開發;信息技術,包括智能計算機係統,光電子器件、光電子係統集成技術,信息獲取與處理技術;激光技術,包括高性能和高質量的激光器及其在加工與生產上的應用;自動化技術,包括計算機綜合自動化製造係統,智能機器人;新能源技術,包括燃煤磁流體發電技術,先進核反應堆技術;新材料技術,包括高性能結構材料和特種功能材料。其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和新材料5個領域由國家科委組織實施。
從1993年起,“863”計劃開始實施重大項目管理,遴選出15項重大關鍵技術項目和8項重大成果轉化項目進行實施,簡稱“15+8”。
1996年,國家科委主任宋健提議製定S-863計劃,即超級863計劃。這是中國21世紀的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S-863計劃是以提高技術進步在國民經濟中的貢獻率為中心,以需求驅動和競爭激勵的市場導向為主要攻關方向,以關鍵技術的突破和技術創新的帶動為特點的國家級高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其戰略定位是:主要解決一旦突破將會帶動我國產業技術跨躍發展、對經濟建設有重大推動作用的高技術前沿問題,這是一個長期戰略性計劃,從縱的方向考慮,要實現上、中、下遊鏈式結構的聯係,從橫的方向考慮,要形成跨學科、跨部門、跨行業的集團式協作,並且篩選具有共性和通用的技術;S-863計劃實現產業化的周期為5—10年,產業化的風險率為80%—90%,成功係數為10%—20%。
S-863計劃在執行的過程中,將鑒定新成果近1000項;轉入應用成果數為400項左右;實現產業化的成果數為120項左右。在可以產業化的成果中,選擇實施示範工程16項,帶動1000家左右企業的技術進步。10年間培養造就3萬—4萬名學科配套、結構合理、有旺盛創造力的高科技人才。
實施“863”計劃到1996年,已新建立8個研究發展中心:計算機集成製造係統實驗工程中心;智能計算機係統研究開發中心;機器人研究開發中心;光電子工藝中心;基因工程疫苗中心;基因工程藥物中心;基因工程生物製品中心;新儲能材料工程開發中心。已經逐步形成了適合國情的高技術研究與發展戰略和總體布局,建立起一批高技術研究和高技術產品開發基地,在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動化、能源和新材料等領域攻克了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成果。民用領域共取得研究成果近1200項,其中達到國際水平的有540項,38%的成果在國民經濟、國防建設等領域獲得應用,產生了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1996年4月,江澤民為“863”計劃10周年工作會議題詞:麵向經濟建設,勇攀科技高峰。
“九五”期間,“863”計劃的主要任務和目標是:采用現代生物技術,為實現國家2000年糧食增產目標做出貢獻;為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改造提供先進技術;為高技術產業建立新的生長點;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和技術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