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冷戰結束後科技發展戰略的大調整
“冷戰”結束後,在世界政治格局發生急劇變化的時候,各國科技發展戰略也普遍作較大的調整。這是在新形勢下科技競爭的新特點。
以美蘇對抗為主要特征的“冷戰”,結果是一個削弱了,一個解體了。“冷戰”結束後的幾年,美國和俄羅斯都在反思並修改“冷戰”時期的科技發展戰略,以求適應國際競爭重點從軍事轉向經濟的新格局。
發展科技的目的一般有兩個:增強軍事實力;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前蘇聯發展科技的戰略在初期重視重工業和軍事,這有其曆史背景。但它長期過於重視軍事,嚴重忽視經濟,因而沒有把握住70年代中期以微電子技術為龍頭的新技術革命,其經濟無法實現由能源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的轉化,沒有形成高技術產業,經濟發展速度放慢並失調,人民生活改善極慢。這是導致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
蘇聯雖然解體了,但是遺留的問題仍然存在。這些問題不解決,俄羅斯恐怕也難以振興科技和經濟。1992年俄羅斯科技投入占國民收入的比例已從1990年前蘇聯的5.6%下降到2%以下。俄羅斯正在執行科技發展重點從軍事向經濟轉移的戰略。除重視科技為經濟服務外,還開始大力提倡軍事工業為民用服務,采取多種措施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
10年前美國搞“戰略防禦倡議”(“星球大戰”計劃),並不表明它的強大,恰恰相反,暴露出它急於彌補在空間技術方麵落後於蘇聯的弱點。這個大項目成了填不滿的無底洞。美國自恃經濟實力雄厚,還上了其他一些科技大項目,占用了大量資金,在較長時間內看不到經濟效益。這些大項目的沉重負擔,影響美國經濟的發展及人民生活的提高。
克林頓總統上台後,舉起振興美國經濟的旗幟,調整科技發展戰略。1993年,美國放棄“星球大戰”計劃,停建超導超級對撞機,壓縮空間站規模,削減原子能研究預算,並計劃把國防科研費用占總科研經費的比例由60%削減到50%,投資17億美元幫助軍事工業轉向為民用服務,大力發展“信息高速公路”,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曾經陷入極度的經濟困難之中,但是現在,它已經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這與它執行了一條成功的科技發展戰略有關。日本的主要辦法是:引進、消化外國先進科技並加以創新,投入少、見效快地把科技轉化為生產力,促進經濟飛速發展。
但是,隨著經濟地位的變化,日本也已麵臨新的問題。1992年日本電子業虧損223億美元。專家認為,這一衰退與日本忽視基礎科研有關。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基礎研究經費在研究開發費用中僅占1%。
日本開始調整科技發展戰略的跡象表現在:對開發基礎科研的資產進一步減稅,對開發高技術實施低息貸款,將國有實驗研究設備和技術低價或無償轉讓給民間企業。
科技發展戰略的大調整,實際上是全球性的,各國普遍更重視科技在發展生產力及振興經濟中的作用。例如,英國於1993年5月發表科技政策白皮書,這是英國政府20年來首次調整科技發展戰略,目的是“保證讓科學創造出財富”。巴西的科研經費將從1991年的18.44億美元猛增到1995年的51.56億美元,增長速度在巴西曆史上是空前的。
“冷戰”結束後,各國調整科技發展戰略,雖然形式上各不相同,但是實質是一樣的,即都在尋求科技同經濟的最佳結合點,以使科技能夠更加有效地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在和平時期,科技的用武之地應該在市場,而不是戰場。科技引領經濟發展,經濟促使科技進步。這種全球範圍內的科技發展戰略大調整,預示著今後在世界市場上的經濟競爭將更加激烈。
自1993年以來,為了搶占科技這一國際競爭製高點,一些國家和地區對科技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它們爭先恐後地調整科技發展戰略,成立專門科技管理機構,形成了新的一輪科技競爭。這是“冷戰”結束後國際形勢中的一個重大動向,它將大大促進科技進步,從而帶動經濟發展,人類社會也將因此發生一次變革。
1993年11月,美國成立國家科技委員會,美國總統克林頓親自擔任主席,其地位與國家安全委員會相當。歐洲共同體委員會1994年3月批準了“第4個科技發展和研究框架計劃”,並決定成立歐洲科技代表大會,以製訂歐共體的科技發展政策。日本政府1994年6月提出“新技術立國”方針,並作為通產省1995年度的主要政策。加拿大1994年6月宣布將對未來科技發展戰略進行全國性審議。韓國1994年6月開始實施“2000年生物技術計劃”,投資229億美元以加強在這一領域的競爭力。目前,全世界範圍內發展科技的勢頭,可與80年代中期美國開始實施“星球大戰”計劃、歐洲實施“尤裏卡”計劃、日本實施“人體新領域研究計劃”以及中國實施“863”計劃相比擬。
新的一輪科技競爭的主要目的是促進經濟發展,它的出現有著深刻的科技、經濟和政治背景。近幾十年高科技的發展使得科技自身需要重新調整其發展方向;現代經濟的發展需要科技發展作出相應調整;“冷戰”結束後,國際競爭的主戰場由軍事轉向經濟,能大幅度提高經濟水平的科技必然成為各國競爭的製高點。
新的一輪科技競爭激烈異常,各國密切注視著科技發展的重大動向。美國1993年初提出興建“信息高速公路”之後的短短一年內,日本、歐洲、加拿大、韓國等約20個國家和地區紛紛宣布將要或有意向興建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如此大的科技項目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達成如此統一的共識,這在人類曆史上尚屬罕見。
與“冷戰”期間世界科技發展方向不同,新的一輪科技競爭不是以軍事而是以市場為導向,與此同時政府加強了宏觀調控。美國1993年放棄了“星球大戰”計劃,停建了超導超級對撞機,縮減了“自由”號空間站的規模,同時大力發展諸如“信息高速公路”等將科技與市場相結合的項目。而歐洲明確提出科技發展要以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為目標。這期間,美國、歐洲、日本等紛紛采取宏觀調控手段,製訂計劃以促進科技發展。1994年4月,美國政府決定在90年代剩餘的時間裏,重點扶持全國性醫療保健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電子工業研究等5個特定技術領域的發展。這是美國政府首次將扶持重點由具體項目擴大到了整個技術領域。
揚長補短,保持科技均衡發展,提高綜合競爭力,是新的一輪科技競爭的一大特點。美國和歐洲在繼續加強基礎研究的同時,大力發展技術開發。重應用輕基礎的日本則在發揮其應用技術特長的同時,開始重視基礎研究。日本政府製訂的“新技術立國”方針對基礎研究給予了高度重視。1993年度日本政府科研經費中的16%用於基礎研究,而1991年度這一數字僅為2.9%。
在新的一輪科技競爭中科技合作將成為大趨勢。激烈的科技競爭迫使各國協調使用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合作,而合作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各自的競爭力。1993年12月俄羅斯與美國簽署協議共同建造國際空間站,這一工程還將有歐洲、日本和加拿大參加。1994年7月,美國電子計算機業務機器製造者協會、日本電子工業振興協會與歐洲業務機器和信息機器製造者協會,宣布將就美國提倡的全球“信息高速公路”設想進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