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國家安全戰略(二)(2 / 2)

美國的企業秘密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成為被獵取的目標。在90年代版的《間諜對抗戰》中,“白”間諜和“黑”間諜不再為東方或西方政府服務,而是為全球經濟中相互展開角逐的公司服務。各公司利用許多新的方法來挖掘出具有競爭力的情報,其中大部分方法都是合法的。但是當一家公司花錢雇人竊取秘密情報或闖入競爭對手的計算機係統時,這種刺探秘密的活動就超出了合法的界線。由於整個領域都處於高度保密狀態,要了解其中的詳細情況是很困難的。但是,根據美國工業安全協會的一項調查結果——這是此類迄今最為明確的研究報告,僅美國在1996年就有大約1300家公司發生了1100多起非法工業秘密刺探事件,而1992年隻有246家公司發生過589次此類事件。這項報告說,被竊取信息的潛在商業價值可能高達3000億美元。

這種趨勢導致產生了一個行業——“信息經紀人”和其他利用合法或非法手段專門從事公司秘密刺探活動的谘詢商。作為反應,許多公司正在加強防範,並采取各種措施,如銷毀更多的文件,以及雇用中央情報局、聯邦調查局、特工處和軍方的情報專家作為負責安全的主管等。美國工業安全協會是安全主管們最重要的協會,3年來其成員增加了20%,達到3萬名。

計算機闖入顯然是工業間諜活動的非法手段之一。有時黑客們為了謀取自身利益而竊取秘密。例如,據聯邦調查局說,俄羅斯聖彼得堡的一夥黑客在1994年通過闖入花旗銀行的計算機係統盜得1000萬美元並把這筆錢轉移到七個不同國家的銀行。聯邦調查局在對付計算機犯罪方麵起著越來越明顯的作用。它說,許多闖入者以打入公司的信息係統,然後把那些最容易受到攻擊的公司公布於因特網之上為極大的樂事,這為谘詢員收集秘密來出售掃清了道路。

間諜人員現在利用因特網檢索和數據庫,能夠更加快捷地確定自己想了解的知識並查明誰擁有這些知識。這種技術也能使竊取信息的人少冒暴露自己的風險。研究人員可以有意無意地把秘密轉儲至電腦空間的一個匿名地址或一個“虛擬的”秘密放置點。

利用技術手段獲取公司的秘密,有一些侵犯程度要低得多的完全合法的方法。根據《蓋爾數據庫目錄》的統計,公司的情報人員有機會進入1.23萬個數據庫,這些數據庫擁有大量的文獻數據資料。由於這些數據庫約有一半可以通過聯機進行存取,所以外人可以通過搜索當地報紙、進出口記錄、政府文件和其他信息來源,獲得競爭對手有關戰略的詳細情況。德士古石油公司的一名情報專家是這樣發現其競爭對手在燃料分配業務方麵的關鍵信息的:這家競爭對手把自己的內部業務通訊存放在一家公共圖書館裏,而圖書館則把這份報告輸入了聯機係統。

由於美國於1996年通過了《經濟間諜法》,美國聯邦調查局正越來越多地參與幫助公司抵禦來自情報領域的攻擊,其中主要是來自國外的攻擊。聯邦調查局國家安全司集中對付由外國政府支持的、對掌握在公司手中的具有重要軍事價值的秘密所進行的竊取活動,而刑事司(包括全部腦力勞動犯罪和金融犯罪)則負責處理沒有外國政府涉嫌資助的案件。

美國企業界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更加重視對情報進行係統的收集,或更加堅定其防止內部秘密走出大門的決心。由於越來越多的公司正在加強防範措施,以及下層社會的情報谘詢員和經紀人隊伍不斷壯大,這場較量肯定會激化。企業界間諜已走出受人冷落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