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很多發展中國家紛紛增加科技、教育投入,製定有關戰略計劃。東盟的“科技發展中期計劃”、埃及的“國家科技政策框架和戰略”以及巴西的“工業競爭力支持計劃”、“高等教育現代化計劃”等都是在科教興國的大背景下實行的。
依照國情,選擇科技發展重點,發展包括信息技術產業在內的知識經濟支柱產業是發展中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又一措施。巴西近年來大力發展信息技術產業,1997年全國約有電腦480萬台,到2000年底,全國電腦擁有量將達到770萬台。非洲的突尼斯決定從1998年3月20日起,所有公共圖書館開始有計劃地同因特網聯網,這一聯網行動還將逐步擴大到高等教育機構、科研單位以及全部中小學。
根據知識經濟時代的需要加強素質教育是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共識。盡管1997年下半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對新加坡經濟造成很大影響,但新加坡仍認為加強教育是振興經濟之本,並於1998年1月實施“理想的教育成果”計劃。
一些發展中國家還製定優惠政策引進資金和技術發展高科技產業。1997年1月,韓國政府宣布,從1997年2月開始,外國投資者在韓國光州市和天安市外商工業園區的高科技項目投資2000萬美元,可免費獲得20年的土地使用權。
很多發展中國家不僅加強與發達國家的科技、教育和經濟合作,而且十分重視與發展中國家建立和發展合作關係,並希望通過國際合作提高整體科教水平。
一些專家認為,很多發展中國家已開始抓住知識經濟崛起的機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1997年5月發表報告認為,到2020年世界各國國內生產總值中,發展中國家所占份額將上升到2/3。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將使發展中國家科技、經濟實力空前壯大,21世紀的發展中國家必將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對於中國科技的未來,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1993年初在《中國科技曆史走向與未來發展》的演講中預言,到2050年,中國將再度領先。有關人士認為,隻要中國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麵向經濟、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加強教育,中國科技的發展和經濟騰飛就會有堅實的基礎。
“冷戰”結束後,兩極格局終結,國際關係特別是大國關係不斷進行調整,涉及到各個領域,從政治上的大分化大改組、經濟上的大融合大競爭、科技上的大更新大革命、文化上的大交彙大論戰到安全上的大轉軌大變向,可以說極其複雜而深刻。盡管加此,這些調整又都是圍繞建立21世紀新世界格局這一中心展開的。各國特別是各大國都力圖不斷增強自身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進行戰略調整和國際關係調整,以期在未來世界格局中占有較為有利的地位。
單極世界和多極世界之爭將貫穿過渡時期的全過程。概括而言,圍繞未來世界格局的鬥爭主要是在單極世界和多極世界這兩種構想之間進行。成為當今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以“世界唯一無二的天然領導者”自居,把建立美國領導下的單極世界作為其21世紀的戰略目標,力圖使21世紀仍是“美國世紀”。美國這種一家稱霸之心受到世界各國特別是各大國的堅決反對。在世界多極化新格局形成之前大國關係的調整尚不可能到位。今日之世界,已非任何一國可以獨霸天下的世界。多極化已不再是一個趨勢,而是一個正在加速實現的現實。當然,在多極化格局形成之前,還有複雜的較量,甚至局部性反複。在這一過程中,大國關係仍將不斷調整。
由於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構成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因此以綜合國力強弱為標誌的世界格局從長遠上看最終取決於世界科技格局。
鑒於高科技從發展戰略調整到獲得明顯效益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而教育從改革到獲得成效需要20—30年的時間,基於目前的世界科技格局可以粗略地推測,在2010年左右信息高速公路初步建成之前,美國仍占絕對優勢,世界仍將維持一超多強的格局。從2010年到2030年,美國的優勢開始相對減弱,歐盟、日本、發展中國家等的力量相對增強,多極化格局初步形成。到2050年左右,由於全球化浪潮的影響和地球村的形成,多極化格局進入穩定階段。此後,國家的影響力有可能削弱,世界格局向無極化方向發展。其主要依據是:①世界大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趨勢。②全球化浪潮和地球村的建立,文明的大融合為世界大同奠定了基礎。③人類將麵臨環境惡化、文明進步的負麵影響、大災變等人類共同的敵人,這些外因將迫使各國團結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共同對外。但這不等於國家即將消亡,國家仍將作為地球村的一個基本單位,隻不過世界各國的集體領導或者說聯合國的領導力量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