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美國
美國全稱美利堅合眾國,麵積937萬平方千米。人口2.63億(1995年)。
美國自然資源豐富。煤、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鉀鹽等礦物儲量居世界前列。經濟高度發達,工農業生產門類齊全,集約化程度高,經濟發展水平居世界領先地位,國民經濟總值占世界首位。美國農業高度發達,機械化程度高,糧食總產量占世界的1/5。美國被譽為蘋果王國,其產量居世界第一位。農產品出口外彙收入每年高達400億美元。
據美國商務部1995年1月27日公布的材料表明,1994年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達6.7369萬億美元,比1993年的6.3433萬億美元增長6.2%。如果按1987年幣值計算,1994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為5.3423萬億美元,比1993年的5.1345萬億美元增長4%,是1984年實際增長率達6.2%以來增長幅度最大的一年。1997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為71888億美元(按1992年美元價格)。國防開支情況1998年為2653億美元。
(一)加強領導,促進科技產業化
“冷戰”結束後,美國在世界市場上麵臨著歐洲、日本以及眾多新興工業化國家甚至部分發展中國家的挑戰,在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也已受到衝擊。為保持美國科技和經濟的世界領先地位,克林頓政府近些年來對美國的科技發展戰略作出調整,提出以技術促進經濟增長,強調科學為國家利益服務。為此,克林頓政府采取了一係列重大措施。
首先,美國政府加強了對科技發展的領導。克林頓政府比曆屆美國政府都更加重視發展科技。除了原有的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和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兩機構以外,克林頓於1993年下令成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並親自擔任該委員會主席。該委員會負責基礎科學、民用工業技術、信息與通信、環境與自然資源、教育與培訓、衛生安全與食品、交通運輸、國家安全、國際科學、工程與技術等科技領域的工作。在1998年1月27日發表的國情谘文中,克林頓進一步呼籲全國上下重視科技發展,並要求國會大力支持建立速度比目前因特網快1000倍的新一代因特網,建立21世紀研究基金以大力支持美國的基礎科學研究。所有這一切都表明,直接領導和推動科技發展已成為白宮的首要議事日程之一。
1993年2月,克林頓政府提出《以技術促進美國經濟增長——增強經濟實力的新方向》的技術政策報告,同年11月發表《以技術促進經濟增長——進展情況報告》,1994年8月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發布《科學——服務於國家利益》的科技白皮書。這一美國政府自70年代末期以來的第一項科技政策聲明,表示要在把落實研究和開發經費當作一項政府預算工作重點的同時,力求使政府和工業界非軍事科學研究項目的總開支增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3%。美國政府認為,技術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來源,是增加就業機會、開創新的工業部門、提高生活水平的促進因素;而科學又是技術發展的能源。美國科技新政策的重點在於加強科學的作用,以服務於美國的“核心利益”。除此之外,美國政府科技政策還設定了四項帶有輔助意義的目標:鼓勵在基礎研究和國家利益之間建立更加密切的關係,促進聯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工業界之間更多地進行合作,提高科學家的教育水準和人才培養多樣化,增進公眾對科學技術的認識和理解能力。經過幾年的實施,美國“以技術促進經濟增長”的新科技政策逐步走向成熟。
1998年2月13日,美國總統克林頓呼籲美國科學家加強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工作,呼籲公眾加強對科研活動的支持,呼籲政府增加對基礎和應用研究的投入,以鞏固和加強美國在21世紀的地位。他是在1998年美國科學年會上發出上述呼籲的。克林頓說,美國政府的科技政策是:小政府、大投資、強國家。在投資方麵首先是增加對教育的投資,提高中小學教育質量,讓大專院校之門向所有人開放,使美國的教育質量成為世界上最高的教育質量。其次是增加對基礎和應用科研經費投入,特別是增加對有助於提高美國人生活質量的研究項目的投入。他說,保持美國的科學技術優勢是美國全社會的任務和職責。
其次,克林頓政府強調加強民用技術開發,促進科技產業化。冷戰時期防務開發經費占美國聯邦總開發經費的80%,80年代為65%,1993年為59%。克林頓政府希望到1998年這一比例降低到50%,使更多的國家投資應用到信息與通信技術、生物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和加工技術、環保技術、先進運輸技術和機械製造技術等與社會經濟發展關係更加密切的民用技術開發上。為此,許多原先專門從事軍事防務研究的國家實驗室轉而加強與工業界合作,共同研究和開發民用產品。實力雄厚的國家實驗室轉向民用技術的開發,將大大增強美國產品的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
為推動民用技術研究開發,美國政府采取了有力措施。例如,美國的國家實驗室按政府規定必須將20%以上的預算用於軍民兩用項目,使之逐步從防務開發轉向軍民兩用,並加強與工業界的合作。目前,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已經把人體基因組計劃作為研究項目,阿貢實驗室開展了“潔淨汽車”項目的研究,航空航天局正準備將航天飛機的發射和運行工作包給一個民營的太空聯合會經營。
建立高科技產業的全國性協調機構“國立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並在其領導下實施旨在提高美國工業競爭力、為基礎研究成果向商業化過渡提供資金的“先進技術計劃”(ATP)。克林頓政府對國立標準與技術研究院的撥款極其慷慨,在財政預算緊縮的條件下,這個研究院獲得的政府撥款仍逐年遞增,1996年突破10億美元,其中先進技術計劃獲得了4.91億美元。據國立標準與技術研究院1996年2月公布的一份報告表明,目前70%的美國公司表示不會購買未獲得先進技術計劃項目支持的正在開發的工業技術。美國政府對工業發展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采取降低稅收的方法促進工業部門增加研究開發資金。美國政府對高技術產品的開發,甚至現有產品製造工藝的研究開發實行稅收減免優惠,對工業界支持學術研究的投資,另給25%的減稅優惠。
吸收工業界領導人參與科學技術政策的決策,為科學技術更快轉化為先進的生產力打通道路。美國最高層的科技決策和谘詢機構“國家科技委員會”和“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都有工業界人士加盟,他們最了解工業界的技術需要,他們的意見對確定正確的科研方向很有幫助。
實行“官、產、學、研”相結合,加速科技產業化。“官、產、學、研”相結合,就是由官方牽頭,企業、大學和研究機構協同作戰,共同確定研究和開發重點,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減少研究和開發中的盲目性,避免重複浪費。截至1994年,聯邦政府所屬實驗室與工業界簽定了5000多項合作項目,總金額達到38億美元。
(二)大幅增加科研投入
克林頓總統1998年2月公布的1999財政年度預算計劃強調了要把對科學技術進行投資作為聯邦政府的當務之急。克林頓的預算案內容包括大量增加國家衛生研究所、全國科學基金會、能源部、農業部的競爭性撥款計劃以及商務部所屬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的研究經費。這項預算案提出要建立一項“21世紀研究基金”,並大幅增加科研經費。根據預算案,國家衛生研究所和全國科學基金會的經費增幅較大。下一代因特網項目將得到1.1億美元的資金;用於航天科學的經費1999年將增長到約21億美元;能源部、國防部的研究經費也將有較大增長。
克林頓總統在科學技術方麵的預算計劃包括:
(1)全國科學基金會研究經費增加約12%,能源部研究與開發經費增加11%,國家衛生研究所經費增加8%以上。
(2)用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研究與開發經費1999年增加58%,總額達到13億美元,由能源部、環境保護局及其他部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