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國家發展戰略(三)(1 / 3)

三、日本

日本是一個島國,麵積37.78萬平方千米。截止到1996年12月,總人口為1.2594億。

日本是工業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60年代產業結構以重工業、化工業為主,70年代以家電、汽車業為主。70年代調整產業結構,從勞動、資本密集型逐漸走向知識、技術密集型,從規模經濟走向“適應經濟”,從單一化走向多樣化和地方化,並向低耗能產業結構發展。80年代,以電子技術、生物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為重點的高技術產業迅速發展,到1986年,電子工業產值已超過汽車業而成為日本第一大產業。進入90年代,日、美、德三國技術競爭十分激烈。

1996年國內生產總值為4.473萬億美元,人均3.65萬美元,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1997年日本國內生產總值為4843182億日元(4.005788萬億美元,按1997年日元對美元彙率,近年日元彙率下跌)。

(一)後勁不足的日本科研

輕基礎重應用的日本科技進入90年代以後顯示出發展後勁不足的特點,國家創新能力下降,成為導致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

據日本企劃廳1998年9月11日宣布,第二季度日本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比上季度下降0.8%,折合成年增長率為-3.3%,第三個季度連續出現下降。這是日本戰後首次出現國內生產總值連續3個季度下降,表明日本經濟進一步衰退,已陷入戰後最嚴峻的局麵。

日本經濟進一步惡化的主要表現是,企業設備投資下降,個人消費低迷,住宅建設投資減少,庫存居高不下,工礦業生產下降,企業收益惡化,破產增加,失業人口創曆史最高紀錄,股市跌至12年來的最低點。個人消費是日本經濟最大的支柱,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目前,還看不到日本經濟形勢有任何好轉的跡象,第三季度的經濟狀況也不會有任何起色,政府製定的1998年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9%的目標根本無法實現,很可能出現負增長。企劃廳正在考慮修改本年度的經濟增長計劃。無怪《日本經濟新聞》發表社論指出,“日本經濟已經陷入史無前例的異常狀態中”。

其實日本經濟的衰退自進入90年代就開始了。日本產品競爭能力的下降,是1995年世界傳媒和經濟界談論的一個話題。日本半導體和汽車曾一度占有世界市場半壁江山,擠占了美國產品的傳統市場。1997年,美連連收複失地。正如《世界經濟論壇》1995年發表的世界競爭力報告所述,日本的排列名次已從第二位降至第三位,屈居新加坡之後,而美國則再度名列榜首。

尋找日本企業競爭失利的原因並不困難。多年以來,日本推行的“技術立國”戰略,一直倚重技術模仿和工藝創新;相對放鬆了科學研究和知識儲備的投入,這是一種急功近利的做法。科學技術與技術創新從來都是相得益彰的,有人說技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科學就是發動機的燃料。日本缺的正是“燃料”。

戰後50年來,日本一直重視應用研究,而在基礎研究領域則依賴其他國家的成果。但從80年代末開始,歐美國家不斷要求日本停止無償利用它們的研究成果,並反複批評日本“在基礎性研究方麵是不花錢白乘車”。

20年前,美國政府如果不對極具開發潛力的應用電子學、分子生物學等基礎學科的研究領域著力投資,何以有今天“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一路領先和數字式高清晰度電視的後來居上,而且在農業、化工、製藥等行業結出繁花碩果。由高技術帶動起來的新興產業不僅創造了數百億美元的高附加產值,還為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提高生活質量作出了巨大貢獻。

相比之下,日本在重大的產業開發上就顯得建樹不多。實際上,在日本還未陷入經濟衰退的1991年以前,許多科學家就已受到了科研資金不足、設備老化和研究空間狹小等問題的困擾。雖然近年來日本政府逐漸扭轉重應用輕基礎的不均衡機製,並鼓勵企業加大研究性的資金投入,但受經濟衰退影響,企業顯得力不從心。

科研投入民高官低的現象使得日本科研無法大力研究具有戰略意義但風險大周期長的科研項目,最終導致了日本科技後勁缺乏。民間企業支出的研究經費在日本全國科技研究經費中約占80%,而1992年和1993年民間企業的研究經費連續兩年減少(1993年度比上年減少4.2%),與過去幾乎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長的情況形成鮮明對照。對於民間企業來說,研究經費出現負增長是日本自開始統計民間企業研究經費以來的第一次。由於民間企業研究經費的減少,導致1993年度日本全國的研究經費低於上年。同時,全國研究經費(不包括社會科學)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也有所下降,從1990年度的2.78%降至1993年度的2.66%。

在80年代,日本的民間企業開始在一定程度上重視抓基礎研究,至少是在開展“有目的的基礎研究”方麵,民間企業投入的力量有所增加。但是,近年來由於受經濟不景氣的影響,民間企業不僅減少了研究經費,而且其研究開發活動也向周期短、見效快的應用研究傾斜,更加偏重對已有的技術進行改良而不是創新。

長期以來,日本民間企業具有重視追求技術進步、重視研究開發的傳統,特別是60年代以來,研究經費一直保持著旺盛的增長勢頭,從1960—1990年度,全國的研究經費增至65.6倍,其中,企業的研究經費增至74.5倍,大學的增至45.9倍,政府研究機關的增至36.2倍。上述數字不僅表明全國研究經費增長之快,而且表明民間企業的研究經費增長的速度大大超過大學與政府研究機關。

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政府負擔的研究經費較少,占全國研究經費的比例僅為21.6%,明顯低於美國的42.3%、德國的37.1%、法國的44.3%、英國的35.4%;政府負擔的研究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隻有0.6%(1993年度數字),明顯低於美國的1.1%、英國的0.9%、法國的1.1%、英國的0.8%。最近製定的科技基本計劃規定,到2000年要將政府負擔的研究經費增至4.7萬億日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要達到1%,即達到與其他發達國家相當的水平。

(二)強手如林的競爭

毫無疑問,日本已開始意識到來自世界許多國家強有力的競爭。日本《日刊工業新聞》1998年1月6日發表文章認為,把日本經濟發展壯大到與歐美並駕齊驅程度的原動力之一,毫無疑問是科學技術。文章認為,作為穩定和發展國家產業、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原動力,重視科學技術已成為世界發展的一種趨勢。目前各國都在加緊采取這樣一種戰略:增強科學技術力量,並把它反映到經濟實力上去。

美國克林頓政府成立伊始就公布了“為了實現美國經濟增長而加強技術力量和經濟力量的新方向”。在1994財政年度預算谘文中,政府當局提出了“培養下一代科學工作者和技術人員的工程計劃”,並且提出要加緊推行“信息高速公路構想”。美國國家科學技術會議目前正在製定戰略性的“關係到國家利益的科學項目規劃”。

“關係到國家利益的科學項目規劃”提出了以下五點:

1.在科學技術的尖端領域,維持在世界上的領導地位;

2.把基礎研究和國家目標統一起來,協調一致;

3.建立促進對基礎科學進行投資以及有效利用物力、人力和財力資源的協作關係;

4.造就跨世紀的最優秀的科學技術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