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提高美國國民對科學技術的理解力。
這是為了針對各國競相追趕美國的情況而采取的措施,也表明美國認為科技力量對於維護它在世界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和穩定國力是不可缺少的主要因素。
英國1993年也發表了今後20年間應予實施的“科學、工程、技術白皮書”。其意圖在於把潛在的科學技術力量同產業界尋求的技術結合起來,從而加強產業競爭力。英國已經選定今後10—20年間產業發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技術領域,製定並實施了優先科技投資的具體措施。從1996年度起已開始執行產業界、學術界和官方三位一體的共同研究計劃,以便從事基礎研究和戰略研究,加強產業界的合作。法國也認為,通過開發技術加強經濟競爭力就能夠創造出就業機會。法國特別提出以發展能夠滿足健康和環保領域等社會需求的科學技術為目標,全力以赴地研製新技術。當前法國科研的重點是加強官民合作,進行基礎研究,推進宇航和能源等大科學研究項目,造就研究人才。
中國強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當前正在運用科學技術發展經濟社會,培育高技術產業。在第九個五年計劃(1996—2000年)中,設置了把2010年也考慮在內的長期目標,讓2000年的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2010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將比2000年翻一番。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目前正在執行“科教興國”的方略。中國提出的科研重點項目是大力開發農業技術、高科技產業技術、糧食批量生產技術、信息化技術和開發新藥技術等。
此外,加拿大和德國也在強化科學技術的競爭力。
冷戰結束後主要發達國家都在進一步增加基礎性研究投資,以提高綜合國力的競爭力,日本對此懷有強烈的危機感。美國《研究開發雜誌》的調查報告說,1995年美國科研投資為1820億美元,比1994年增加3%。報告還認為,美國科研經費今後將進入一個增長期,其增長勢頭至少要持續到90年代末。英國1995到1996年度的科研預算將達到12.85億英鎊,比上一年度增加3100萬英鎊。德國1995年科研預算總額為94.7億馬克,比1994年增長2.7%,其中基礎科研預算增長5%,超過了平均增長率。有鑒於此,日本企業都擔心,日本今後如再繼續重應用輕基礎,勢必會被發達國家拋在後麵。日本科技廳的調查結果表明,在信息電子、生命科學和物質材料等許多基礎研究領域,日本已經大大落後於美國,其綜合科技實力隻及美國的一半。這更增加了日本注重基礎性研究的緊迫感。
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以及中國、印度和巴西等發展中國家,目前都在大力發展各自的高技術產業,它們投入研究開發的人力和財力在逐年增加,這使日本深感不安。據日本報紙報道,1990年韓國科研經費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例就已達到2.51%,僅次於日、德、美居世界第四位,並計劃到1996年提高到3.5%。為了趕超西方發達國家,韓國現正在加緊集中開發經過嚴格篩選的幾項關鍵技術。新加坡也將科研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從1992年的1%提高到1995年的2%,不久前製定的五年國家技術發展計劃,其宗旨就是加強本國工業的國際競爭力。巴西的科研經費也從1991年的18.44億美元,猛增到1995年的51.56億美元,其增長速度在巴西曆史上是空前的。另有報道說,現在無論是從國民生產總值還是從科技創新能力來看,亞洲“四小龍”實際上已經成為不折不扣的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一員。麵對這種咄咄逼人的形勢,許多日本企業都擔心亞洲鄰國會趕上來。據調查,日本有35%的企業認為,中國三五年內將成為日本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有50%的企業認為,三五年內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將成為日本的競爭對手;還有30%的企業認為,三五年內東盟國家會成為日本的競爭對手。
(三)從技術立國到科技創新立國
近年來,日本已開始從以引進和消化國外技術、開發應用技術為主的模仿型“技術立國”階段,向注重基礎研究、開發高新技術,以具有創造性的科學技術推動經濟發展的階段過渡。
1995年11月,日本頒布了“科學技術基本法”,明確提出將科學技術創造立國作為基本國策,這給日本的科技立國戰略增添了新的內容。
日本政府決定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特別是提高基礎科研經費的比例。“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全國的科研經費總額在1993和1994年度雖略有下降,但政府對重點進行基礎科學研究的國立科研機構和大學的科研經費的投入仍然連續增長。在1995年度預算比上年減少2.9%的情況下,政府科研預算為2.49萬億日元,比上年增長5.6%。1996年度科研預算方案為2.67萬億日元,又比上年增長6.9%。日本民間企業的科研投入從1995年度開始恢複增長,1996年度比上一年度增長5.2%,總額達100584億日元。1996年度日本全國實際投入的科研經費為136637億日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96%。其中用於自然科學的科研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72%。
日本政府認為,完善科研體係,培養造就一大批優秀的科技人才是實現科學技術創造立國戰略的重要保證之一。為此,日本科學技術廳根據“科學技術基本法”製訂了“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在完善科研體係、加強對科研人員的培養、充實科研資金和改善科研條件、加強國際技術交流、積極推進科研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等方麵采取了一係列措施。
這些措施包括:在國立研究機構中引進競爭機製,實行研究任期目標責任製,任期內達不到目標者將被淘汰出局;加強國內各科研與教育機構之間以及同國外科研與教學機構及人員之間的交流,吸收不同的思維和研究方法,積極錄用民間以及國外的科研人員;打破管轄和行業的界限,鼓勵企業、大學和國立科研機構開展聯合研究;開放國立科研機構和大學的研究設施;允許國立科研機構人員在不影響本職工作的情況下利用業餘時間在民間企業兼職,直接參與企業生產技術開發;將大量科研項目委托給有關企業開發,國家承擔開發風險並分享開發成果;改革教育體係,調整大學的學科設置,充實和完善教育與科研設施;增加研究生院教育科研經費,並增撥特別預算款,為研究生院添置最尖端的科研設備;加強科研後勤保障體係,一切為科研工作服務;資助從事博士後研究的青年科研人員。
促進科研人員的創造性研究十分重要。日本政府認為,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必須創造出能使科研人員按照自己的思路、設想進行創造性研究的環境。為此,必須改革妨礙發揮創造性的舊規章,建立起鼓勵發明創造的新製度。科研成果交流和科研人員流動可以開闊視野,活躍思維,誘發各種新的研究設想。各有關省廳都製定了各種交流製度,促進國立研究機構、大學和產業界以及國際研究機構的交流,擴大包括不同領域科研人員在內的科技人員之間的交流機會,為科技人員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1993年,日本政府決定建立“科學中心”。其做法是,以日本原有的重點科研機構為母體,從國內外廣泛募集有成就的科研帶頭人進行科學研究,使這些“中心”擁有最優秀的科技人員、最新的科研信息、最完善的科研設施以及最充實的資金來源。
(四)重視基礎研究
初嚐科技發展後勁不足滋味的日本政府,已開始采取補救性措施,其中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建立知識儲備已被放在頭等優先的位置。近年來日本政府相繼出台的一係列科技政策和計劃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這些政策和計劃都把“加強基礎性研究”作為今後日本科研的主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