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4月日本政府通過的科技大綱,就提出日本要加強基礎性研究,以適應國際社會對日本“應在基礎研究領域多作貢獻”的要求。1994年6月初日本通產省宣布的一份報告說,“日本必須把擁有高度科技水平作為國家存在的基礎”,並指出“日本要向未開拓的科技領域挑戰,以實現新技術立國”。同年11月,通產省擬定的一項綜合技術政策又指出,“今後在基礎研究上要脫離對歐美的依賴,加強獨自技術的研究,以提高日本科技的國際競爭力”。日本內閣會議通過的科技白皮書強調說,日本今後必須增加基礎科研投資,以開發獨創性技術。稍後,日本科技會議又提出了今後10年日本應開發的177項當今最重要的尖端基礎技術,這些研究項目要等到進入21世紀的若幹年後才能產生效益,但日本政府仍從長計議,準備給予持久不懈的支持。
在《1995年日本科技白皮書》中日本政府提出:“在變化的世界裏,日本還必須在國際科技界扮演重要角色。日本必須在科技領域取得與其經濟實力相稱的地位。”
加大科研投入,增強基礎研究是日本從“技術模仿立國”走向“科技創新立國”的重要標誌。早在80年代,日本就不斷加大科研投入,有力地促進了科技的發展。1990年日本全國投入的科研經費高達12萬億日元,比1970年增加了10倍多。1990年以後,隨著“泡沫經濟”的破滅,日本企業的科研經費有所下降,但國立研究機構、大學和特殊法人的研究經費依然穩步增長。
(五)全民化的科普教育
為了增強公眾對科學技術的理解力和參與意識,日本政府提出了“科學技術是國家發展之本”、“用科學技術創造富強的社會”、“科學技術——為了下一代”等主題口號,並下了很大決心使科學普及工作做得非常出色。
日本現有科技館2000多座,占全國紀念館、博物館總數的1/3左右。屬中央政府辦的有十幾座,是綜合性的大規模現代化科學館。其餘的一些是由各都、道、府、縣自己辦的,還有一些是企業財團辦的專業館。日本政府對科技館慷慨投資,像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每年政府撥款達26億日元(約合2.5億人民幣)。博物館由於經費充足,展出內容也非常豐富,各種資料、展品達180萬種,每年約有100萬人前往參觀。
其次是企業聯合辦科技館,如設在東京的科學技術館是由日本振興財團出資興建的。幾十家企業共投資88億日元,其中一半用於科技館建設,一半作為科技館基金,基金的利息作為科技館的日常經費。另外還有獨家企業興辦的技術館,如鬆下電器技術館主要展示本企業的新產品、新技術等,這樣既為企業揚了名,又為公眾提供了解現代科技的好場所,還解決了經費上的困難,可謂一舉多得,值得借鑒。
持續36年的科技周活動對日本公眾理解科學技術已經發揮了顯著的作用。現在,科技周活動已經成為一種規範化、製度化的活動。每逢科技周(每年4月18—24日),人們就像過節一樣,參加各種活動。全國所有的科技館、博物館、文化教育中心以及宇航館、天文館、水族館、通信館等都麵向廣大公眾開放,對中小學生還實行免費或優惠。這些科技館展出的內容十分豐富,展品也非常精美,且注重可操作性。上至80多歲老人,下至幼兒園小孩都趕來參觀。在科技周期間,日本許多研究所也走出“象牙之塔”,將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各種形式向廣大公眾進行宣傳普及,如築波市現有各種研究所95個,有43個研究所在4天時間裏對社會開放。科技周中最熱鬧的莫過於各種講座、演講、發明發表會、表彰會、科技電影會等。
“普及科學從兒童開始”是日本普及科學技術的一貫方針,在這一方針的指導下,全國各地建立了許多兒童科學館、兒童文化中心等。崎玉縣川口市的兒童文化中心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此中心是座三層樓建築,常設四個科學展覽部分:一層是交通工具的科學和再現地球古代故事的“太古世界”;二層是介紹川口附近的鳥類及動物等生態的“我們所處的環境”和介紹川口近代、現代史的“鄉土——川口”。此外,中心還有一個天象儀館,裏麵設有以“太陽與行星”為主題的天文知識展覽。中心的院內還有露天展出的噴氣式教練飛機、蒸汽機和電車等實物。除天象儀館外,中心的其他各館均免費入場。
(六)改革科教體製
到1998年上半年,日本的“泡沫經濟”破滅已7年有餘,依然未能出現強有力的複蘇局麵,這與日本缺乏具有創造性的科學技術不無關係。為了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日本自1995年起就開始大力調整科研政策和體製,決定告別“模仿時代”,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立國”,意欲建立起符合經濟大國地位的科技大國。其中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調整科教體製,加強對科教工作的統一領導。
目前,日本的科研政出多門,科研政策的製定與管理由日本科學技術廳、文部省、通產省等按各自的分管領域分別負責。科技廳和文部省主要負責基礎科學和大型研究項目,通產省主要負責應用技術的開發。這幾家科研主管部門各自為政,不能通盤考慮日本的整體科研戰略,影響了科研工作的有效開展。1997年12月,日本政府決定將科學技術廳與文部省合並,日本眾議院1998年5月通過國家行政機構改革方案,組建教育科學技術省,並將現屬通產省的工業技術研究院以及其他部門負責基礎科研的機構劃歸給教育科學技術省,建立起一體化的科研領導體製。
事情可以追溯到1956年通過的科學技術廳設置法。當初的想法是,要想提高國力就需要“與學術研究區別開來的科學技術”,於是科技廳應運而生。這當然是“反對統一”的一種論據。
科技廳的這種想法曾被行政改革會議的部分成員所接受,他們認為必須設置獨立推進科學技術的“省”,所以設置“科學技術省”的構想提到了議事日程上。在行政改革會議中期報告發表以後,自民黨科學技術小組委員會曾迫使行政改革會議討論設置“科學技術省”的構想。但最終還是落實到“統一”二字上來。
橋本首相在集中審議結束後不久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強調,擔負新的國家戰略的科技行政體製將會建立起來。他說:“對於描繪日本的未來特別重要的一點是完善創造性的科學技術行政。在決定日本發展前途的戰略領域,我們已建成了牢固的體製。”
在新的科學技術體製中,扮演主角的是置於內閣府之下的綜合科學技術會議。綜合科學技術會議以綜合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的科學技術為對象,審議的重點是跨省廳的科學技術和個別工程項目。在綜合科學技術會議領導下,教育科學技術省把學術和基礎研究領域融合起來,從戰略高度來推進科學技術的發展。
文部省和科技廳被統一成“教育科學技術省”後,立即設置了聯合研究班子,開始具體的研究工作。文部省和科技廳已朝著發揮統一綜合力量的方向行動起來。
可以認為,同目前的科學技術行政體製相比,統一的“教育科學技術省”有下述優勢:①能夠建立把人文科學包括在內的綜合科學技術戰略;②把科學技術行政與學術行政融為一體;③成立實施科學技術行政的“省”;④排除省廳之間的壁壘,重新調整國立試驗研究機關,加強科學技術的推進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