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國家發展戰略(四)(1 / 2)

(七)重視人才、加強教育

為了貫徹“科技創新立國”方針,一方麵改革教育,以便形成有利於培養獨創人才的教育製度和環境;另一方麵從科研體製上采取各種措施使具有潛在的創造能力的人們獲得進行創造的機會和條件。例如推進基礎研究並使已有的技術知識體係化,大力充實“世代相傳的知識財富”,以便使所有的有創造能力的人們都能加以利用,獲得“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進行創造的基礎;發展有利於促進創造精神發揮的製度並改革不利於創造精神發揮的製度;形成可激勵敢冒風險、勇於挑戰、富有創造精神的企業家成長的環境和機製;建設具有各方麵優越條件的、能夠吸引國內外獨創人才的“卓越的研究中心”等等。

1.改革教育體係,加速科技人才培養

日本政府認為,沒有強大的科研人員後備隊伍,“科技創新立國”的戰略就難以實現。因此,加強對科研人員的教育和培養,造就大批有創造性的青年科技人才已成為日本教育領域最重要的任務之一。為此,日本政府決定改革現行學校的教育體製,在初、中級教育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有計劃地擴大青少年與科技人員的直接接觸,增加學生進行重大實驗的機會,培養他們對科學技術的興趣,激發其好奇心和想像力。日本政府還提出把理工科大學,特別要把國立大學的研究生院建設成科研人才的基地,以造就大批科研人才。與此同時,調整大學的學科設置和教育研究體係,增加新學科和研究生的招生規模,充實和完善教育基礎設施。

2.確保擁有優秀的科研人才和發揮其作用

人才是知識經濟社會的關鍵。為了確保擁有優秀的科研人才和發揮其作用,日本政府決定:實施研究人員任期製度,不搞研究終生製,促進科研人才流動;在任期內達不到預期目標者將被淘汰出局,使國立科研機構成為最優秀科研人員彙集的場所;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果斷提拔年輕人負責研究項目,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提高科研人員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

3.通過不同途徑培養優秀科研人才

加強同外部科研和教學人才的交流,吸收不同思維和研究方式;實施大學教授、校長和國立研究所所長及科研人員的跨部門、跨領域的輪換製度;打破行業、國界的限製,積極錄用民間企業和外國的優秀科研人員,為日本科研隊伍輸送新鮮血液;加強科研成果的交流,避免重複研究,提高科研經費的利用率。

根據日本政府1995年提出的一項計劃,至2000年,科技廳、文部省、通產省和農林水產省及其他科研機構中將有1萬名從事博士後研究的優秀青年科研人員在科研工作和生活上得到資助。

(八)大力發展信息技術

在世界性信息通信革命興起的背景下,日本政府加強了對信息通信技術研究開發的指導和支持。於1995年底設立了“高度信息化社會促進本部”,1995年6月日本的科技政策最高決策機關——科學技術會議又圍繞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等問題進行了專門研究。日本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設將通過三個階段完成:第一階段在2000年以前,將光纜鋪設到都、道、府、縣的首府,研究單位,大學,圖書館等;第二階段為2000—2005年,將光纜延伸到1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第三階段為2005年到2010年,將在全國建成通過光纜連接的信息網絡,並與世界各大城市聯網。

據《日本工業新聞》1998年2月27日報道,日本金融體製改革將與網絡革命同時進行。日本的金融體製改革影響巨大,金融機構有必要從根本上對經營方式進行重新認識。發生在10年前的歐美的金融體製改革,與即將發生在日本的不同,使二者產生差別的原因就在於10年間信息通信技術有了革命性的發展。所以說日本金融體製改革是伴隨網絡革命進行的。

一方麵,“因特網革命”將所有顧客和世界上所有金融機構對等地連結在一起;另一方麵“電子商務革命”使得從訂貨、接受訂貨到結算的全部“商貿活動”都能通過社會基礎設施網絡進行。

這些因素使金融機構用於顧客的費用得以降到最低程度。同時顧客選擇金融機構的費用也將減至最小程度。而且,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目前還為金融機構所壟斷的“結算機能”也將成為人人都能掌握的社會基本設施。就是說,網絡革命首先將使顧客和金融機構的力量對比發生逆轉,而且它還意味著金融機構和其他行業的區別將會消失。網絡革命帶來的正是市場機製的實現:“消費者自己作主”和“自由參與市場”。這將對今後的新金融秩序產生巨大影響,同時日本金融體製的改革將不可避免地引起信息化革命和信息係統化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