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國家發展戰略(四)(2 / 2)

1998年3月23日,日本開始實施“天網”計劃,根據這項計劃,將在2005年前向地球大氣同溫層發射多達200艘飛艇,以提供快而廉價的衛星通信。這些長260米的飛艇將在日本上空20千米處飄浮,飛艇上將配備電信傳輸設備。這項計劃旨在提供更快的通信傳輸服務,有了它,人們使用的移動電話可以變得更小,用便攜式電腦上因特網也將變得容易,所有這些服務的費用都隻是傳統衛星服務費用的幾分之一。研製和發射飛艇的費用約為50億日元(4000萬美元),僅大約為一顆衛星價格的1/10,而它的使用壽命卻比衛星長。官員們說,飛船將以太陽能電池為動力,並且用最新技術保持穩定。

據1998年4月9日出版的日本《產經新聞》報道,日本將在全國建立超高速光纖通信網以刺激經濟發展,日本將利用國家經費在全國建立超高速光纖基幹網,並對國民免費開放,以刺激多媒體時代人們的需求。此外,這一計劃還將為全國的學校和醫院配備個人電腦,支持地麵廣播數字化等。日本政府打算建立能與堪稱信息發達國家美國並駕齊驅的通信環境,而且希望依靠信息通信業創造出大約4萬億日元的經濟效益。

信息通信的“重點”是建立光纖基幹網和使之免費開放。政府擬將通過郵政省認可的通信和廣播機構,委托日本電信電話公司等通信企業,建設縱貫全國(從北海道至衝繩)的、傳輸容量達1千兆位的超高速光纖網。光纖網建成後,政府將征借5年,並向地方政府、公共機構以及企業等免費開放。

目前正在進行的在全日本普及光纖網的工作預定在2005年結束,而新建立的基幹網將是一個能在瞬間傳送7倍於現有容量的超高速網。目前尚不能確定對它的需求情況,因此還沒有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普及超高速網的工作。

利用國家經費實行免費開放的目的,在於刺激企業結算電子化、遠距離醫療服務和地方政府信息化等需求。可以說,這是“多媒體社會化”的前奏,它將創造出的通信環境可與推進“信息高速公路計劃”的美國相媲美。

(九)日本經濟的發展戰略

日本通商產業相堀內光雄1998年6月10日向內閣會議報告了1998年的通商白皮書並得到了內閣會議的批準。1998年的通商白皮書的特點是從全球角度分析了世界經濟潮流,重點放在討論通商政策而不是放在分析國內經濟方麵。白皮書一改最近幾年強調國內結構改革的主張,而把注意力放在了國際經濟方麵。白皮書敘述了直接投資和服務交易擴大引起各行各業實行國際分工的情況,並將注意力集中在設法克服亞洲經濟危機等各種風險上麵。白皮書建議製定適應相互依賴程度加大的國際經濟形勢的通商政策,實行促進國內結構改革的產業政策。

1.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建立國際自由貿易規則

世界經濟由於商品、服務和資本交易活躍而加強了一體化。日本經濟要取得發展必須順利地進行貿易和投資,因此前提條件是建立自由而無歧視的多邊通商體係。需要遵守世界貿易組織製定的規則,對其他國家的保護主義行為實行監督,讓中國和俄羅斯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要在投資、保護知識產權、競爭政策等方麵,確立多種交易的國際規則。重要的是,要認識到世界是一個完整的市場,與各國合作創造開展貿易的條件。

2.為加強國際競爭能力而推進經濟結構改革

日本的製造業迄今一直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但是,今後需要加強開發軟件的能力,提高職員的工作能力,有效地利用外購等方式。為了使經濟持續增長,解決地球環保問題,實行節省能源等措施以及改變能源供求結構是不可缺少的。

3.實行國際合作,克服亞洲經濟危機

由泰國引發而波及到周邊國家和地區的亞洲經濟危機,由於國際資本流動加速而暴露出地區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脆弱性。這場危機可能通過貿易和投資對世界各國產生不良影響,需要通力合作避免其不良影響。對於亞洲各國,日本有必要充分利用貿易擔保幫助民間資金流入,並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起幫助這些國家恢複信心。另外,要提供資金援助,幫助這些國家建立基礎產業,培養人才,建設社會基礎設施;在人才方麵,要派遣專家等人員,幫助各國克服其經濟的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