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法國
法蘭西共和國麵積為55.16萬平方千米(包括科西嘉島)。人口6065萬(1997年初),其中法國本土人口為5850萬,15歲以上的人當中有98.8%的人具有基本教育水平。
主要工業部門有礦業、冶金、汽車製造、造船、機械、紡織、化學、電器、動力工業、日常消費品工業、食品加工業和建築業等。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軍火、航空和航天等新興工業近年發展較快。其中核電設備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法國的核電工業很發達,全國近75%的電力來自核電站。航空和航天工業僅次於美國和前蘇聯,居世界第三位。鋼鐵工業、紡織業是世界第六位。鋼鐵、汽車、建築為法國工業的三大支柱。
據法國全國統計及經濟研究所和農業部統計,法國的農田麵積占法國領土的60%,占歐洲農田麵積的1/4。至1994年,法國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是歐洲第一大農業生產國。它的農業生產占歐洲農業生產的23%,農業出口占21%。從世界範圍看,法國是酒類(出口占世界出口的一半)、肉雞、葵花子和蘋果的最大出口國,在糧食、奶酪、糖和油菜籽的出口方麵居世界第二位。從糧食產量來說,法國占全歐洲糧食產量的1/3,占世界的4.3%,占歐洲糧食出口的40%。
法國是發達的工業國家。據世界銀行統計,法國1993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列世界第十三。1996年國內生產總值為7.775萬億法郎(1.52萬億美元)。
(一)法國科研政策的調整
法國是科研大國之一,科研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38%,居美國、日本和德國之後名列世界第四。然而,法國近幾年來經濟困難,國家科研投入減少,尤其是在軍事科研領域;大型企業的科研投入也在下降,法國科研麵臨科研體製和資金投入不適應科技和社會變革的局麵。法國教育部、經濟部和工業國務秘書處1997年委托法國全國研究鑒定局就國家科研成果轉化、新科技企業發展等問題進行了全國性調查。
法國全國研究鑒定局的調查顯示,法國同歐盟其他國家情況相似,科學研究比重超過可以用於工業生產的應用科技研究,從而出現了論文多、專利少的狀況。1987—1996年,法國在歐洲和世界申請的專利量呈下降趨勢。
這一現狀暴露出法國科學研究與科技成果應用脫節的問題,也就是法國的科研潛力沒有充分用於促進經濟發展,在科研成果向工業生產轉移方麵落後於美國10年。法國存在的問題是,一方麵研究機構與高等教育部門之間、各研究機構之間、大學與工程學院之間互不往來,各自從事自己的研究,缺乏多學科綜合研究機構網絡,科研機構存在同行難以合作或聯合的傾向;另一方麵,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希望獲得最新科技開發高科技產品,但是科研成果轉化過程過於複雜,以至於中小企業難以獲得科研成果。
此外,長期以來,法國用於科技研究的“研究開發”投資,主要集中在數量有限的十多個國防工業集團,形成了法國科技工業投資模式,即主要投資維護國家主權的“高科技”軍工項目。這種模式確實使這些企業獲得了先進的技術,特別是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的航空航天工業,但是隨著冷戰的結束和貿易全球化的趨勢,軍火出口下降,法國國防工業麵臨嚴峻局麵。
法國政府認為,在科技教育、創造和發明領域大量投資的國家將在21世紀的世界經濟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因此製定一項宏偉的科技創新政策是政府行動的優先目標。法國政府1996年10月調整了國家科技政策。
法國科技研究部際委員會恢複中斷了十餘年的工作,分析研究了世界科技發展形勢和法國科研現狀,發現法國的科研狀況不容樂觀。調查顯示,美國的經濟增長50年來50%是依靠科技創新,日本最近決定將國家科技預算增加一倍,德國企業2/3的營業額是科技創新生產的產品創造的,而法國的這一比例僅為1/3。法國企業科研投入不足國家科研投入的一半,僅為46%,低於歐洲聯盟56%的平均水平,遠遠落後於美國和日本的57%和68%。法國科研主要依靠大型民用和軍事科技發展計劃,集中在航空航天、電子、汽車、化學等傳統部門,國家大型項目投資減少直接影響科研發展,而美國和日本在信息、生物技術、醫藥、視聽等依靠新技術的新興科技領域大量集中投資,著眼於未來產業。
法國大部分國家科研機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主要為核能、航空航天、電信、信息等大型項目的科技需求服務。在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環境中,法國國家科研機構暴露出結構性僵化、科研人員老化、研究力量重疊、封閉等問題,造成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無法獲得保持競爭力所需的新技術,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不足,科研成果經常被競爭對手購買利用的後果。
法國全國科學研究中心1994年專利收入僅為2000萬法郎(約合400萬美元),而國家給科研中心的補貼高達130億法郎。法國保持經濟競爭力必須通過科技創新實現,而科技創新需要從基礎研究到產品或程序的工業化生產和銷售的完整體係,即需要國家科研機構和企業的長期有效合作,國家各科研機構之間也需要協調,開發相互補充的科研力量。
法國政府根據科技研究部際委員會的調查和建議,決定調整法國科研政策,確定了未來科研政策的核心,即製定一項確定重大優先目標的科學政策、一項科技人才政策和一套開發科技潛力的措施。首先,法國在科研力量占優勢、企業具有潛在競爭力和世界市場增長速度快的部門中,選擇了七大優先目標:電子工業和信息技術、地麵和空中運輸、合成化學、農業食品工業、產品和程序創新科學、醫學研究、環境和生活。其次,決定每年招收2.5%的青年科研人員,推動國家科研機構、大學和私人企業之間的科研人員流動,以保持科研部門的活力。第三,采取調動國家科研機構人員積極性和促進私人科研投資的措施,科研人員可從專利費中提成25%。法國決定成立的創新科技投資共同基金會負責為科研提供私人投資,私人投資額免稅25%。
法國政府還決定利用本國科研優勢在化學、生物技術和醫學研究領域開發四項多學科研究計劃:化學未來工業技術應用企業研究;健康、農業食品、環境領域應用生物技術;微生物;基因圖譜。法國認為化學研究目前處於戰略轉折關頭,到2000年,世界生物技術市場將達800億美元,法國必須抓住機遇,以生物技術推動新產品推出和新企業的建立,保持法國在這一戰略領域的地位。法國準備在基因圖譜計劃中迅速建立一個基因圖譜中心,在2005—2008年之間完成30億個人體基礎基因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