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法國決定組成由國家研究機構聯合開辦的“為企業研究創新集團”,內分材料與相關技術、生產技術、電信和信息網等10個行業,各行業提供從基礎研究到專項工業應用的完整服務,徹底解決需要新技術的企業求助無門,而科研機構重疊閑置的狀況,為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獲得創新技術提供方便。
針對科研與科技成果轉化脫節、科研機構和高等教育部門缺乏聯合、國家科技投資範圍狹窄、科技人員在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缺乏流動等問題,法國最近提出了加強科技研究與工業的關係,明確科技政策、簡化科技成果轉化的優先目標。
這些目標的具體措施是以學科分類建立研究機構中心,由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和研究部門聯合組成“無牆”工業科技研究集團,在信息、電子、材料、軟件等已經具有縱向聯合基礎的領域,加強跨部門的橫向聯合,利用現有的大區科技推廣網,建立向中小企業推廣新技術的網絡;允許科研人員到企業兼職或帶專利與私人企業合作建廠,用專利權作“實物”投資;國家科技投資向中小企業傾斜,國防工業打破軍品和民品界限,既保持軍工產品優勢,又增加民品的競爭力,借鑒美英等國的做法,由國家、高等教育部門和企業研究所合作研究,投入國家資金,軍民項目齊頭並進,優勢互補。
(二)支持因特網發展
法國總理若斯潘1996年夏天曾表示,將擴大因特網在法國的應用。1997年初他宣布了一個推進多媒體技術的行動計劃。這一計劃包括六大要點:教育和培訓、文化、公共服務的現代化、信息技術與企業、發明政策以及多媒體技術的管理調節。
為了改變法國在信息技術方麵的落後狀態,確保法國在這方麵能夠迅速有所改觀,法國政府希望國內就因特網問題掀起一場廣泛的討論。政府各個部將在這方麵作出表率,各個部都將在網上開設自己的網址。這一行動計劃不僅將重申過去已經宣布過的措施,而且還將對未來的重點作出部署。在教育方麵,政府將遵守其與教師培訓學院達成的協議,必須對教師進行多媒體技術及因特網知識的培訓。此外,從1998學年起,法國國立行政學院的每一名學生都將配備一台已經入了因特網的便攜式電腦。
文化方麵的行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使法國國立圖書館等機構的收藏資料實現數字化,增加對電子出版物的支持等等。政府還將采取措施擴大法語在因特網上的使用範圍,規範上網內容。
行動計劃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公共服務的現代化。法國將在因特網上開設兩個網址:一個介紹有關行政部門的信息,另一個介紹法律知識。今後,法國的政府公報也將進入因特網,而且可以通過檢索關鍵詞來查詢。到1998年底,一切行政表格可通過網絡來獲得。
法國總理府準備建立一個內部網,使各個行政管理部門形成聯網。此外,為了使因特網用戶熟悉新的服務內容,政府還準備在一些公共場所(如全國就業辦事處、郵局等)設立一些終端,為人們提供試驗機會。
第四個方麵的內容是協調信息技術與企業界之間的關係,其中最關鍵的就是發展電子貿易。為了鼓勵新技術的發明,政府想通過調整發明補助以及風險基金的分配等方法來發揮杠杆作用。
1997年5月19—21日,法語國家信息高速公路問題部長級會議在加拿大的蒙特利爾市召開,35位部長、國務秘書或政府代表出席了會議。這反映了法語國家在多媒體領域的希望和期待,符合1995年12月科托努(貝寧)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會議的精神。
科托努首腦會議通過的決議,闡述了信息高速公路問題的重要性,指出了法語國家參與這一事業的必要性。自那以後,法語國家確定了一個綱領。他們根據這一綱領發表一份聲明和通過一項雄心勃勃的行動計劃:鼓勵進入互聯網絡,發展法語國家關於互聯網絡問題的教育,加強培訓和提供科研的場所(特別是建一所大學,這所大學應能在互聯網絡上提供用法語撰寫的全部論著和研究材料,首先對青年人進行宣傳教育),以促進法語國家經濟區的發展。
六、德國
德意誌聯邦共和國位於歐洲中部,麵積為35.7萬平方千米。人口8154萬(1994年底)。15歲以上的公民都具有基本教育水平。
德國是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化國家,經濟實力位居歐洲第一。1996年國內生產總值35387億馬克(當年彙率1美元=1.5馬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3300馬克。政府奉行整頓國家財政、減少預算赤字、進行稅製改革、刺激個人投資、進一步實行非國有化、減少國家幹預、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政策,使德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同時積極采取措施,推動信息技術的發展並調整經濟結構,以迎接新技術革命的挑戰,適應共同體內部統一大市場的實現。1997年3月聯邦統計局公布:德國1996年外貿出口增長了4.6%,達到創紀錄的7843億馬克(約合4587億美元),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出口國。
德國西部工業高度發達,以重工業為重點,中小企業多,工業結構布局均衡。機械、化工、電氣和汽車等部門是工業的支柱,占工業全部產值的40%以上。其他如采煤、造船、鋼鐵、石油加工、電子、風力發電、核能利用、航空和航天等部門也很發達。原東德工業主要有機器製造、化工、電子電器、光學儀器製造、褐煤和鉀鹽開采、輕紡和食品加工等部門。至1992年,德國共有20座核電站,1992年的核發電量達1588億度,創曆史最高紀錄。至1994年,德國風力發電設施有2100套,風力發電能力為601.4兆瓦,風力發電設施主要安裝在德國克森州和石荷州。
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高。到1995年,德國農業每年的營業額約為700億馬克,其中400億為飼養業,300億為種植業。農產品可滿足本國需要的80%。德國還是一個啤酒生產大國,1995年,其啤酒產量僅次於美國和中國,列世界第三位。
(一)在知識經濟浪潮中處於不利地位
德國是繼美國和日本之後的世界第三經濟大國、科技大國。但就目前情況來看,德國發展經濟的知識雖然在世界範圍內來看算得上發達,但同美國、日本比起來則顯得較為落後。
德國經濟振興乏力,國內總產值增長速度連年低於西方工業國家的平均數,更低於全球平均數;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份額縮小,其中汽車、化工和機械三大國民經濟和出口支柱行業萎縮勢頭更強;投資逆差巨大,1990—1996年,德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1570多億美元,而同期吸納的外資不足300億美元;失業連創紀錄,如今全德的失業人數近440萬,失業率高達11.4%;債台越築越高,國債累計總額已達2.25萬億馬克(1美元約等於1.7馬克),是1991年時的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