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這個曾經創造了童話般戰後經濟奇跡的國家,數十年來獨步歐洲的經濟巨人,為什麼今天陷入了如此困境?
早在200多年前,古典社會經濟學家的鼻祖亞當·斯密即已指出,經濟發展的根本在於與利益掛鉤。盡管“經濟全球化”已成為當今最時髦的經濟學概念,但其實質無外乎是利用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國際資本市場和商品市場的開放等諸多新的便利條件,利用投資和生產的更大的機動性,通過對生產結構和布局的合理調整,降低生產成本,拓展更大的市場空間,最終謀得更大的利益。
利益的獲取當然隻能通過市場來實現,而市場的最高準則是競爭。全球化的直接後果是:利益爭奪已成短兵相接,國際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另一方麵,由於競爭各方生產技術和工藝水平的迅速提高和相對接近,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的明顯縮短,資金和技術流通的高度自由,全球化時代的競爭已不僅僅是產品質量的競爭,它同時也涵蓋了投資環境的對比、生產基地的選擇、產品價格的較量和銷售市場的爭奪等。投資和生產基地的選擇,一方麵是為了更加貼近市場和客戶,另一方麵更是為了盡可能地降低生產成本,獲得價格優勢,謀取更高的利潤。至於市場的爭奪,或以新產品發掘老市場,或以老產品打開新市場,或以新產品搶占新市場,歸根結底無非一個“新”字。這也就要求企業必須加強科研投入,提高人員素質,靈活運作,不斷創新。
正是在這種全新概念的世界競爭格局中,德國經濟的競爭力急劇下滑了。據日內瓦世界經濟論壇的綜合估算,1997年德國經濟競爭力在全球已排到了第25位,比去年下降了3位,比1993年下挫了20個位次。通過對生產率、工資成本、福利和稅收負擔以及科研投入等幾項影響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的全球比較,不難看出德國經濟競爭力的衰減,實早已非一日之寒。
高生產率曾是德國經濟競爭力強的關鍵,但進入80年代以後,德國生產率發展嚴重滯後,其提高幅度遠遠低於其他工業國家,隻及位於首位的英國的一半。德國人工作時間最短,但小時工資卻分別比日本和美國高35%和85%,是英國的2.3倍,遙居全球榜首。
德國是個高福利國家,全部社會福利開支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份額到1993年時就已高達34%,而德國企業承擔的養老金、醫療和失業保險等福利開支,其金額幾乎與工資費用相當,企業上交的稅收占贏利的近65%。福利開支和稅收負擔同樣遠遠高於西方主要國家。
科研投入最能說明一個國家和企業的創新能力。德國從來以富有發明創造而飲譽全球,但近幾年的科研投入遠遠低於日本和美國,而且呈逐年遞減趨勢,結果必然導致德國科技水平與美日的差距日益拉大,德國產品的競爭力下降。
正是由於這些因素,德國原有的競爭機製受到製約,經濟自身的活力和靈動性受到削弱,企業的投資和革新熱情日漸消退,個人的想象力和創造性難以發揮,在全球化的競爭狂飆衝擊下,德國經濟結構上的弊病暴露無遺了。
盡管一個國家知識經濟基礎狀況很難用幾個具體數據反映出來,然而通常還是用“每年申報專利數目的多少,新產品在企業銷售產品中所占比例的大小,科技投入的多少,以及勞動力受教育狀況”等幾個方麵的基本數據,來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知識經濟基礎發達程度的基本依據。在所有這些方麵,德國都明顯落後於美國和日本。最新的統計數字是:1995年裏日本申報專利332345項,美國申報專利99955項,而德國申報的專利僅為34481項,隻及日本的1/10和美國的1/3稍多一點。最近兩年裏這種狀況無太大變化。所帶來的後果是德國企業不得不花錢在國外買專利和生產許可證。據德國經濟研究所的統計數字,1998年德國企業為此花去40億馬克。在科技投入方麵,1995年的統計材料是,1993年裏美國和日本用於科研的開支占其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2.75%,低於1989年時的2.8%,而德國的科研經費則隻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2.5%,比1989年的2.9%減少0.4個百分點,美國和日本僅下降0.05個百分點。從新產品在企業銷售產品中所占比例來看,德國企業1993年新產品在全部銷售產品中占29.8%,1997年出售的產品中,新產品僅占22%。化工產品中新產品1997年同1993年一樣,仍占21%。機器製造業所銷售的產品中,新產品所占比例由1993年的27%下降到1997年的20%。汽車工業的新產品則由1993年的32%下降到1997年的17%。電子技術產品中,新產品由1993年的39%下降到1997年的28%,德國的科技人才狀況和勞動力素質應該說是很好的,但這方麵的優勢同知識經濟發達程度並不是簡單的正比關係。
德國在知識經濟方麵同美國、日本存在差距的原因,聯邦經濟部的專家們認為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麵:德國人不光人均新提供的專利技術、科技知識少,而且對已獲得的科技成果也不能很快使之投入使用形成生產力。德國經濟部在一份材料中說,等離子熒光屏是熒光屏的新一代產品,但是發明這種新一代屏幕的馬克斯-普蘭克研究所,沒有接待過一家找上門來的企業,甚至當科技人員帶著這種新的科技成果去有關廠家“兜售”時,也隻能得到一些“安慰性”的回答,沒有一家企業表示願意生產。最後發明者不得不懷著憂憤的心情,把專利賣給了日本企業,結果日本占領了新一代、乃至再下一代熒光屏市場。專家們預計,僅此一項就能給日本人創造數百億馬克的巨額利潤。這個例子表明,一個國家知識經濟的發達程度取決於它們擁有的科技力量,設備、實驗等科研手段,所創造出來的新的科技知識、技能、工藝,尤其取決於企業生產部門是否“識貨”,是否具有立即變科技成果為生產力的果敢精神。當今產品周期越來越短,電子技術產品的年更新率達40%,用不了3年,目前商店櫃台上的產品都將過時。德國的產品更新率,在普通產品方麵達20%,而在需要高投入才能換來的尖端技術產品方麵,僅為14%,而美國則達到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