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與社會保障方麵,德國目前約有30多萬的服務業主,如醫生、牙醫、藥店和醫院已經使用了電子記帳方法。1996年電子數據交換的業務量已經達到了15億條的水平。政府期望通過引進電子簽名和便宜的加密方法,使電子數據交換的水平能夠得到進一步提高,醫療網的利用率得到進一步改善,在社會保障的網絡建設方麵得到進一步加強。
在公共信息服務業領域,很多公共機構的信息已經通過電子的方式進行發布,經濟界完全可以從中受益。目前勞動部已經在因特網上公布了一個數據庫,其中包括了將近20萬個就業信息。尋找就業機會的人可以在網上查找能滿足自己願望的工作。
7.加強與歐洲和世界的合作
歐洲在1997年4月頒布了一個“歐洲電子商務”的建議,它的目標是到2000年建立一個框架條件,使得電子商務手段在一個最廣泛的意義上得到應用。從1998年1月1日起德國通信市場全麵自由化,從而實現國際貿易組織對通信服務業的要求,使得接入國際信息與通信網變得容易和便宜;將電子商務包括在歐盟第四及第五科研開發框架項目中的重點項目中;建立一個合適的一般性的法律框架,並在某些特殊領域內實施相應管理措施;創造一個利於使用電子商務活動發展的外部環境,比如在公共采買方麵及公共管理方麵首先使用這些手段。
聯邦政府將支持歐盟擴大使用電子商務手段的做法並督促歐盟在2000年以前完成所需的框架條件。在德國國內采取的任何措施都應該盡最大的可能與歐盟采取的相兼容,以免在未來進行不必要的修改。
1997年4月在德國聯邦經濟部和波恩市的主持下召開了第一屆國際電子商務年會,約有30多個國家的代表參加。1997年6月在聯邦政府和歐盟的邀請下召開了歐盟部長會議,主要討論了如何有效利用全球信息網的問題。代表們除了歐盟各國部長和代表外,還包括歐洲自由貿易區的代表,也包括東歐的代表(注:東歐國家尚未加入歐盟)。美國、加拿大、日本和俄羅斯的代表也應邀出席了會議。這次會議的主要目標就是向全世界發出這樣的一個信號:歐洲已經做好了準備,以迎接信息社會到來所帶來的挑戰並且要充分利用它所帶來的機會。這次會議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通過了“波恩宣言”。與會各國今後在國際合作中必須遵守這個宣言所包含的原則,並在製定本國的發展戰略中遵守這些原則。波恩宣言是繼美國克林頓總統關於電子商務的“美國方案”和歐盟的電子商務方案之外在網絡中進行電子商務活動的最重要的文件之一。德國政府將在今後的發展項目中充分體現波恩宣言的原則,並在歐盟及重要的國際委員會內充分利用這個原則達成進一步的多邊協議。最終執行的規則將給予企業和用戶足夠的自由空間,使得他們能最大限度利用在全球信息網上進行電子商務活動所能帶來的各種機遇。
(五)發揮職業教育的優勢
隨著技術的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德國傳統的“二元製”職業培訓模式顯得越來越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為此,德國有關機構開始有步驟地對這一培訓製度進行改革,以保持其生命力。
所謂“二元製”,是指青年人一邊在職業學校學習專業知識,一邊在企業當學徒,保證理論結合實踐。它既避免了學非所用,也較好地解決了青年人走上工作崗位後不適應問題,同時還緩解了青年的失業情況。“二元製”成為不少國家學習的一種模式,到1995年已有25個國家引進了這種職業培訓模式。
但近年來這種享譽世界的職業培訓模式暴露出許多不足之處。一是不適應技術發展帶來的行業結構變化,一些老化和被淘汰的工種畢業生過剩,而一些新興行業所需工種缺乏合適新人,比如近年對電腦裝配技工和家電維修技工的需求上升,占就業總需求的20%,而傳統的製造業工種需求則由20%下降到12%;二是企業間的激烈競爭和人才流動增加了企業進行職業培訓的風險,企業因為擔心自己培訓出來的專業工人“跳槽”而不願意投資培訓;三是培訓成本過高,企業不堪負擔,據統計,1995年培訓一名學徒的平均淨成本超過8000馬克,這使一些企業望而卻步。
“二元製”出現了危機。一方麵近三年接受“二元製”職業培訓的畢業生首次出現待業現象,另一方麵願意接納學徒來培訓的企業數量下降,致使目前德國共缺少約20萬個培訓崗位。有人甚至認為,“二元製”已經走到了盡頭。
然而德國政府及不少專家卻認為,“二元製”職業培訓仍不失為向企業提供高素質勞動力的有效途徑。隻是為了適應新的形勢,“二元製”必須進行改革。
1.調整專業,增加新的培訓工種,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
1996年德國出台了新的職業教育法規,此後不到兩年就增加了17個新工種,其中有3個是新興媒體行業所需的技工。僅1997年8月1日,德國職業培訓的工種目錄中就新增了14個工種,其中有4個與信息和通信行業直接有關。新增工種大受歡迎,到當年底簽約接受這4種職業培訓的青年就有5600多人。社會服務、信息等新興行業所需工種正越來越多地被納入德國的正式職業培訓工種目錄。
2.根據新興行業對從業者技能的要求調整培訓標準、課程內容和授課方式
具體做法是:加大基礎課的比例,加強計算機及外語能力的訓練,使學徒掌握現代化工作技能,知識結構更廣泛,更容易適應未來就業市場;很多理論課不再像過去那樣以課堂講座形式進行,而采用小組討論或共同操作的方式;針對德國中小企業和個體勞動者眾多,單一技能技工缺乏競爭力的現象,嚐試多工種合作培訓,如將電腦操作員、木工、營銷員等集中在一個小組,讓他們共同應用電腦軟件設計製作家具,這種培訓方法更實際,針對性更強,有助於學徒開闊視野,向一專多能發展,同時還能培養其協作精神。
3.以多種手段鼓勵企業投資培訓
有關機構近年來加強宣傳職業培訓的重要性,強調企業隻有通過培訓才能獲得高素質的年輕勞動力,而年輕勞動力的素質直接關係到企業的興衰和德國的國際競爭力。德國總理科爾也呼籲企業界將眼光放遠一些,拿出錢來培訓青年。政府還采取措施鼓勵中小企業聯合進行跨企業培訓,以緩解小企業難以單獨承受培訓負擔的矛盾。有關部門還以經濟手段鼓勵中小企業創造培訓學徒的崗位,規定多創造一個培訓崗位便可申請得到3萬—10萬馬克的貸款。除聯邦政府外,每個州政府也各自在財政上支持職業培訓。
盡管現在還不能肯定這些措施能使“二元製”擺脫困境,但它畢竟已緩解了某些矛盾。1997年德國新接受“二元製”職業培訓的人數就比上一年增加了1.32萬。專家估計,未來幾年德國經濟的發展將需要更多受過職業培訓的青年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