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國家發展戰略(八)(2 / 3)

1997年,俄政府加強了對經濟的宏觀控製,注重國有企業的整頓和改革,調整了非國有化方針並修改了稅收和海關、社會福利政策,加強了同國際金融組織的合作,國內政局相對穩定。經濟開始複蘇,工業出現了90年代以來的首次增長。據俄政府經濟改革中心公布的數字,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0.4%,工業產值增長1.9%,農業產值增長0.1%,職工實際平均工資增長4.3%,消費品價格上漲12%—14%,月均通貨膨脹率不到1%,創90年代以來最低紀錄,年通貨膨脹率下降到12%,失業率上升至9.5%,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減少了7%。

服務業在俄羅斯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增加。1994年銀行服務、保險服務、財政中介服務等比上年增加1/3,1995年服務業產值比上年增加232%。

前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雖然繼承了昔日超級大國之一的科技實力,但在政局動蕩和經濟衰退的持續影響下,科技水平不斷下降。在過去的一年中,俄羅斯在困境中苦苦探求科技複興之路。

從1992年起,俄羅斯由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轉軌,但由於長期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運行的各級研究機構和企業缺乏進入市場的必要準備,而政府的經濟狀況又不能為科研創造更多的條件,俄羅斯科技開始暴露出一係列危機。

“冷戰”結束後的頭幾年,俄羅斯的科技投入一再縮減。由於財政困難,俄羅斯的很多研究機構正常工作難以開展,科研人員的生活水平急劇下降,致使人才大量流失,僅1993年就流失了約1/4的科研人員。其結果必然導致俄羅斯科研嚴重萎縮,1991—1993年短短3年間,新技術產品的開發量減少了90%以上。

嚴峻的形勢迫使俄政府積極尋找市場經濟下科技的出路。目前俄羅斯在科技方麵形成了一個基本出發點,那就是最大程度地保存實力,並具體采取了確立重點、改革體製、廣開財源和穩定隊伍等措施。

由於前蘇聯遺留下的研究隊伍過於龐大,在經費緊張情況下,俄羅斯政府已經逐步意識到要想保存實力,就應該有所側重、抓住骨幹。1993年,葉利欽總統曾發布命令,指定能源研究所等33個研究機構為國家研究中心,並為它們撥專款570億盧布,這些中心還有權享受種種優惠。另外,從1993年開始,俄羅斯製定並開始實施41個國家科技綱要,同時擬定了117項關鍵技術和新產品。

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地方科研被國家統的太死,科研機構本身缺乏自主性;出於爭霸的需要而形成國防工業比重過大。為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俄羅斯對科技體製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改革。

從1993年開始,俄羅斯規定從國家科研預算中拿出1%的資金支持各地區實施科技綱要,以加強各地區的科技工作;為了完善科研機構的市場機製,1994年第三季度,俄政府通過了科技機構私有化的決議,目前正在準備製定實施這一決議的具體措施;在軍工企業轉產方麵,俄羅斯已經決定將60%的軍工企業轉向民用,據估計,這項工作將耗資1500億美元,曆時15年。

為了解決科研經費不足的問題,俄羅斯還積極同其他國家展開合作,爭取外援。據經合組織1994年底發表的報告,經合組織成員國和美國政府1993年向俄羅斯提供的科研合作貸款估計高達5億美元,各國企業和基金會同年也向俄羅斯提供了金額相近的科研合作貸款。另外,為了穩定科技精英,1993年,葉利欽專門頒布總統令,決定從1994年起給5000名“傑出科學家”和1000名優秀青年學者每月分別加薪7.5萬和5000盧布,並建議從1993年11月起給俄科學院院士和通訊院士等加薪。

總的來說,俄羅斯目前在科技方麵進行的種種努力,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求得生存,離發展尚有一段距離,俄羅斯也還沒有找到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科技政策。但俄羅斯雄厚的科技潛力卻不可小看,一旦走出困境,俄羅斯必然會以一個科技大國的姿態重新崛起,並在世界科技競爭格局中占據重要的一席。

在向市場經濟過渡的俄羅斯,政府正在采取措施把科技推向市場,使其為經濟增長服務。在1998年3月召開的俄羅斯科技政策改革委員會會議上,主持科技事務的代理副總理布爾加克指出,必須針對市場需求確定科技發展戰略和優先發展的科技領域。他強調,隻有當每一輪科研發明創造活動都促進生產發展時,俄羅斯才能稱為高度發達的國家。

1998年4月,俄羅斯聯邦政府科技部、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國家郵電信息委員會、科學院等單位聯合召集專家學者討論在2000年以前建立國家發明創造體係的有關事宜。代理科技部長福爾托夫指出,建立該體係的目的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確保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技術得到推廣應用。要借助這個體係使科技產品變成市場暢銷商品。

會議決定,俄羅斯到2000年要建立25個聯邦級的發明創造中心,在這些中心下麵還將建立600個小型技術開發公司。聯邦預算將斥資8000萬盧布(約6.1盧布合1美元),地方財政、預算外資金和其他來源將籌集1億盧布,用以籌建這些中心及其下屬公司。

早在1997年3月,俄羅斯政府就開始在國內建立8個科研發明創造中心,集中1萬名專家學者,開發微電子、化學、生物技術、新材料、激光係統、醫療器械等方麵的新產品。一年來的實踐證明,這些中心除創造了1.2億盧布的財富外,還為科研成果走向市場積累了經驗,開辟了道路。

在這些中心成功經驗的鼓舞下,俄羅斯科學院、農業科學院等著名學術研究單位的學者們紛紛走出殿堂,邁向市場,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俄羅斯科學院去年開發了數百種新產品,獲得了786項專利,還為政府各部門的重大決策提供了1000多次谘詢。俄羅斯農業科學院的專家學者們則培育出了高蛋白低膽固醇的轉基因豬、能產生含有製藥和生產奶酪的重要原料——天然凝乳酶的轉基因羊等大批轉基因動物。

據報道,由於這些科技產品適銷對路,具有巨大的經濟及學術開發價值,近兩年俄羅斯科研產品的訂貨量明顯增加,1996年和1997年分別比前兩年增加6%和43.4%。

九、韓國

韓國全稱大韓民國簡稱“韓國”,麵積99237平方千米。人口4415萬(1996年)。

韓國礦產資源較少,有采掘利用價值的礦物有鐵、無煙煤、鉛、鋅、鎢等,但儲量不大。主要工業原料均依賴進口。

主要工業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紡織等。浦項鋼鐵廠是世界第二大鋼鐵聯合企業。造船能力居世界第二。汽車產量居世界第五位。電子工業以高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為世界十大電子工業國之一。半導體集成電路發展迅速。

1994年,韓國成為世界第六大汽車生產國和第七大汽車出口國,年創彙52億美元。1995年韓國的粗鋼產量達3676萬噸,比上年增長了8.9%,成為繼日本、美國、中國、俄羅斯和德國之後的世界第六大鋼鐵生產國。1996年國內生產總值達4804億美元,比上一年增加6.9%,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548萬美元。

韓國多年來一直重視人才的培養,政府和個人在教育方麵都付出了巨大的投資,優秀的人才資源為韓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時代的發展不斷地給人們提出新的課題,特別是1997年發生金融危機以後,很多有識之士都在思考韓國同發達國家的差距何在。當“知識經濟”成為國際上的新話題時,他們立即注意到了這一動向。自1998年3月以來,漢城的報刊上不時出現建設“頭腦強國”的議論。這些議論的基本觀點是,在過去的30年間,韓國依靠產業技術的進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但目前的金融危機使人們開始認識新的時代趨勢:國際社會正在向著“知識經濟”的方向發展。韓國應該對過去的觀念進行調整,建設以科技知識為推動力的“頭腦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