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國家發展戰略(八)(3 / 3)

據新華社駐漢城記者報道,韓國政府領導人和學術界對“知識經濟”這個新概念都很敏感,並十分重視。1998年2月10日,即將就任總統的金大中在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的一次紀念大會上說,世界正在向科技信息時代邁進,為了使韓國成為21世紀的先進國家,確保先進的科學技術是最緊迫的課題之一。1998年3月5日他為慶賀《每日經濟》報創刊32周年題了“頭腦強國”四個字。4月21日他在出席新設計展覽會的開幕式時說:21世紀是文化和經濟融於一體的時代,隻有“頭腦強國”才能支配世界……

韓國的兩個執政黨在1998年5月7日向政府提交了一份《加強國家科技競爭能力的對策報告書》。這份報告的基本要點是:①成立以總統為首的“國家科技委員會”,負責研究和協調政府各部門提出的科研計劃。②改善科技事業的預算和會計製度,統一協調各部門的科技預算,在保證高效率的科研活動的同時,處理好競爭性項目和穩定性項目的平衡關係。③廢除目前按投資項目分頭管理的辦法,實行以研究成果為中心的檢查製度,對政府出資的研究機構進行重點監督。④修改目前有關科技事業管理的法規,製定《科學技術基本法》和《政府出資的科研機關管理法規》,保障研究人員的地位,使研究機關能夠從事長期和創造性研究活動。⑤設立韓國式的技術轉讓介紹所,通過它設在各地的分支機構,在研究機關、大學、外國的技術產權所有人和企業之間建立聯係的橋梁,為技術供需各方提供方便。⑥建立“研究博士製度”,以現有的設備和人力為主,設置研究博士課程,培養有工作經驗和創造性的“研究博士”,為企業界提供出色的技術人才。⑦設立“專家銀行製度”,對因金融危機而失業或改行的民間研究所的高級科研人才,采取收容和靈活使用的緊急對策。

1998年5月25日,韓國政界、產業界、學術界和科研機關的39名高層人士組成了一個名為“韓半島信息化促進本部”的社團法人。這個組織的使命是為在21世紀使韓國建成信息化社會而對政府提供政策谘詢,並在國民中間廣泛開展推動信息化的活動,它提出了一個與馬來西亞的“多媒體超級走廊”(MSC)和新加坡的“一號網”(ONE)相類似的口號:“瞄準2010”。其內容是:在2010年把韓國建成知識信息國家、信息技術領先國家和未來世界的中心國家,作為具體的實踐目標,將把韓國目前在國際上還相對落後的科技競爭能力(第22位)、信息化指數(第20位)、國內生產總值(第11位)、國際競爭力(第35位)全部提高到世界前5位。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將對國民發出“每人一台電腦,每人一個主頁,每人一項發明”的號召。另外,這個促進本部準備聘請國內外有名的各界專家,組成一個谘詢委員會,並設立管理委員會和10個工作企劃團。

韓國正麵臨著深刻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變革,方方麵麵都有很多難題等待解決。但是,麵對“知識經濟”社會的到來,韓國的政府和國民都在以前瞻性的目光注視著國際經濟潮流的變化,為迎接未來的挑戰進行著精神和物質上的準備。

十、印度

印度共和國麵積297.47萬平方千米。人口9.38億(1995年)。印度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印度雲母產量和儲量均居世界首位。印度基本上實行公、私企業並舉的“混合經濟”和“計劃經濟”。1951年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以來,經濟有較大發展,農業由嚴重缺糧到基本自給,工業增長較快。農業和服務業為印度最大的經濟部門。印度的汽車、醫藥、鋼鐵、船舶、紡織、自行車、柴油機、電器和電子等製造業具有相當規模。由於近年來實行改革政策,經濟發展速度引人注目。印度已發射了自已設計和製造的地球衛星和通訊衛星,並已具備生產核武器能力。1990—1995年為第八個五年計劃。1991—1992年度外國對印度直接投資3億—4億美元。1995—1996年度吸引外資達20億美元,外貿出口增長率為21%,外貿儲備為184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1993/1994年度)為62791.3億盧比,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310美元,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1993/1994年度)為3.5%。

(一)對印度科技部長的訪談錄

印度科技部長約根德拉·阿拉格教授1997年在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印計劃把自己建成亞洲重要技術中心。1997年8月15日的《華爾街日報》刊登了這一訪談錄。摘要如下:

這位部長指出,印度已經建成約4.7萬千米的光纜,並且擁有以衛星為基礎的通信係統作為補充。吸引更多的投資用於建設世界級的信息和數據係統,是當前麵臨的關鍵問題。電子設備部正在草擬一項政策框架,旨在吸引私人投資,用於發展信息和數據係統。在以計算機為基礎的語言接口領域也存在類似的機會。IBM與印度理工大學合作,繼與日本、瑞士、中國和以色列建立合作項目之後在印度建立了海外第五家研究中心,預計1997年底在新德裏正式成立。像IBM和微軟等這樣一些公司在印度的這類投資應該與推進高技術研究和建立培訓機構聯係起來,以使印度繼續保持在軟件和電子技術方麵的優勢。

印度在全球應用技術領域靠自力更生取得的聞名遐邇的知名度也是其中一個原因。隻要目標明確和得到充分支持,印度科學總是能夠取得成功。印度在航天計劃、生物技術、合作乳品業和皮革生產等方麵的成就就是成功範例。

印度現在平均進口稅為30%,但是在許多高技術行業,進口稅低於30%。90年代初,在完全取消對機床等行業的保護時,由於那些效益不佳的單位倒閉,一段時期內出現衰退。但是沒過多久,又開始回升。研究表明,像氮肥、鋼鐵及電力設備等大型連續生產式行業,經過10年競爭,降低了能源消耗,節約了原材料,增加了新產品開發,從而極大地提高了現代化程度。

根據印度第九個五年計劃(1997—2002年),政府不再幹預生產活動,但是科技基礎設施將成為政府扶持的優先領域。同包括中國和巴西在內的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一樣,印度對主要從事研究與開發的私人及海外投資者實行減免稅政策。我們還采取了其他一些措施,包括“盧比對等獎勵”。如果私人投資者向印度實驗室或農業研究機構或大學投資後,每產生11盧比的收益,財政部也對等提供1盧比的獎勵。私人投資者因此能夠就這類項目商討優惠條款。

與獨立智囊團“技術信息、預測和評估委員會”等這類組織合作,我們在一項名為《印度2020年技術展望》的報告中列出9個關鍵領域。我們本著在2020年以前實現技術自立的目標,在為每個相應領域製定近期、中期和長期政策。這些關鍵領域分別是:農業食品加工、航道、公路運輸、電信、航空、電力、傳感器、知識產權及技術預測。

科技部將幫助技術密集型公司取得進一步發展。科技部將創建並維持各種交流和技術信息發布網絡,這對中小型公司尤其有用。科技部還將增加指定地區的研究與開發的投入和科學教育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