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國家發展戰略(九)(1 / 3)

(二)唯一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產業

英國《金融時報》1997年12月3日專刊介紹高速發展的印度軟件業時指出,印度將在世界軟件開發業確立其領先地位。在過去5年中,印度軟件業的總體發展速度幾乎達到53%,遠遠超過世界軟件業的增長速度。在1997—1998財政年度,印度軟件業可望創利1000億盧比,其中軟件出口額可能高達640億盧比。

印度軟件業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它有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英語科技人才儲備庫以及先進完備的高等教育體製。另外,印度軟件開發的成本低,質量高,可靠性強,交貨快。目前,印度軟件業在其國內至少雇用了16萬人,另外還有10萬印度軟件工程師在海外工作。從整體上說,今後10年內,印度將發展成全球性的軟件研究與開發中心。

《金融時報》指出,用了幾乎不到10年的時間,印度已經作為領先的軟件開發中心屹立於世界。這一成就的取得是以國內解除管製、富於創業精神以及全球對高質量低成本軟件和服務的需求空前高漲為前提的。

對1998年度過其獨立50周年紀念的印度來說,軟件業已經成為成功的信號燈。它證明,如果有合適的體製,印度能夠在全球範圍內與人一爭高下。

波士頓卡斯皮安證券公司的分析員阿賈·馬爾帕尼說:“軟件業已成為印度唯一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產業。”現在,因為重新找回自信而躊躇滿誌的幾家印度頭號軟件公司正摩拳擦掌準備邁出下一步,要憑自己的實力成為全球軟件和服務業的一支重要力量。

80年代中期以來,西方軟件工程師一直缺乏且情況越發嚴重。這一狀況及美國和歐洲公司日益“外包”非核心業務的明顯趨勢推動了印度軟件業的發展。

在西方軟件工程師日益缺乏的情況下,成千上萬家公司轉向印度的計算機軟件和服務公司,以便得到維持和提高他們競爭力所需要的信息技術。包括許多美國頭號信息技術公司在內的一些公司已成為印度軟件專業人員的大雇主。例如,微軟遍布全世界的2萬名職工中,有約10%在印度。其他信息技術公司,包括領先市場的一些公司如得克薩斯儀器公司、摩托羅拉以及奧瑞克公司,已經在印度建立了附屬的研究開發中心。

美國和歐洲的許多公司,包括金融服務公司、製造業和公共服務部門,已開始把它們的信息技術工作外包給印度公司。這些外包合同多種多樣,從編碼維護、遷移工作到利用最新技術和工藝為顧客設計製造專門的新應用程序等。

多數印度大軟件公司已經與許多國外及國內客戶結成了牢固的夥伴關係。許多公司在美國和歐洲設有銷售處和子公司。還有一些正準備將它們在海外的分公司拿到紐約或倫敦上市。

印度軟件業已走向成熟。印度的軟件出口雖然僅占全球3000億—4000億美元軟件市場的一小部分,然而在領先的企業家中間,自信心正在日益增強。它們具有競爭力的不僅有價格,還有質量、創新性和技術專長。

印度領先的幾家大軟件公司已經克服了信用障礙。像HCL、塔塔谘詢服務公司和維普裏信息技術這樣的公司相信,它們可以在同等條件下與世界上最優秀的產品設計人員、項目管理人員以及軟件開發商競爭。今天,向印度軟件公司購買服務的國際客戶越來越多,它們包括日本、韓國、東南亞及北美和歐洲的公司,印度軟件公司以其質量、速度、可靠性、創新性、技巧及價格贏得了客戶。

印度軟件公司積極采用質量控製標準——有58家印度公司已經取得了ISO9000認證。正如《金融時報》指出的,印度軟件開發的成本低,質量高,可靠性強,交貨快,尤其是在軟件開發過程中,采用了最先進的技術。1996年,在美國《財富》雜誌評選的500家公司中,有131家公司的軟件用品是在印度采購的。

正像印度全國軟件和服務公司協會執行主任德旺·梅赫塔所言:“軟件業越來越成為推動信息技術業發展的力量。這種發展尤其適合印度,因為軟件業是人口密集型而非資本密集型,要求有高技能的年輕人;它沒有什麼不好的環境效應,正在迅速發展;它與資本密集型、對技術要求不高的行業不同,這個行業的投資不容易被取代。”

印度作為重要軟件中心的崛起正好與信息技術使用方式的一個大變化相吻合,這一大變化,一是以大型機為重點轉移到以小型和微型機為重點,二是由單機運算向聯網轉移——而這一領域正是印度的強項。在1997—1998財政年度,印度軟件業可望創利1000億盧比(28億美元)。其中軟件出口可能高達640億盧比。

據世界銀行的一項調查表明,美國銷售商已把印度看成外購的首選目的地。此外,這項調查還表明,在全球按客戶要求設計的軟件開發市場中,印度已經占據了16.7%的市場份額。雖然,印度在全球軟件產品和成套軟件市場上所占的份額還微不足道。

國際觀察家認為,印度在軟件開發方麵將確立領先地位。1998年3月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茨訪問印度時指出,印度將成為21世紀的軟件超級大國。許多印度人都有同感。

盡管印度軟件業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長,但是印度的工業專家對此卻並不滿意。他們希望每年至少能以100%的速度發展。種種跡象表明,這一發展速度不久就能達到。

印度班加羅爾地區被認為是“印度矽穀”。印度認為一個班加羅爾並不夠,今後10年內印度必將出現至少25個以上擁有最先進基礎設施和彼此相連的“信息城”。印度安得拉邦首席部長、“信息技術通”錢德拉巴布·奈杜已經率先把海得拉巴市建成了重要的軟件中心。海得拉巴很快會被視為當地的“電腦之城”。其他邦的首席部長也不甘落後,紛紛在本邦內發展信息城,都在製定本邦的信息政策。他們你追我趕,為盡可能建立更多的軟件開發城展開了一場角逐。這些事態發展使各大軟件公司差不多都在印度建立了開發中心。今後10年內,印度將發展成全球性的軟件研究與開發中心。

任何一國的軟件業要呈現出強大實力和勃勃生機,必須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決定軟件業成敗的是知識產權。研究與開發活動的增多必將使印度確立技術領先地位。這將使印度在軟件開發商中開始步入領先行列。

然而,印度軟件業的發展步子邁得太快,以至於印度基礎設施的發展和國內需求一直無法跟上步伐。此外,印度個人計算機的普及速度很慢。盡管印度的軟件出口一直穩步增長,但是在國內,政府、工業和銀行業計算機化的速度卻很慢。

最近幾年,信息高速公路已經引起印度人的注意。1998年初印度隻有約45萬名因特網上網者,不過這一數字預計會增長。印度政府1998年初公布了因特網服務提供者政策,它將有助於加快在印度提供因特網連接服務的步伐。換句話而言,眼下印度可能隻有一條信息超級小路,但它很快會發展成一條信息高速公路。在因特網服務提供者政策中,印度政府已經批準一項120億盧比的預算,用以建造一條全國高速電信主幹線。

目前,美國擁有個人計算機的家庭已達1/3以上。在印度,每700個家庭隻有一戶擁有計算機。印度政府正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改變這種狀況。它希望到2007年使這一比例至少達到每30人擁有一台計算機。

十一、新加坡

新加坡共和國位於東南亞,是馬來半島最南端的一個城市島國。麵積為641.4平方千米,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出入口,由50多個海島組成,新加坡島占全國麵積的91.6%。1996年人口為310萬。

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新加坡原意為獅城。新加坡的傳統經濟以商業為主,包括轉口貿易、加工出口、航運等。80年代初開始,加速發展資本密集、高增值的新興工業。新加坡的工業主要以煉油、石油化工、修造船等為主,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新加坡是世界著名的轉口港,素有東南亞之休斯敦的美稱,可停靠4萬餘噸海輪,有50多條航線通往世界各地,80多個國家的150多家船務公司的船隻使用此港。新加坡還是聯係歐、亞、大洋洲的航空中心。旅遊業是主要的外彙收入來源之一。經濟對外貿易依賴性強,對外貿易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美國、日本、馬來西亞、西歐是主要的貿易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