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多媒體超級走廊發展計劃,從首都吉隆坡向南延伸的長50千米、寬15千米的帶狀走廊地區涵蓋4項大型國家計劃:吉隆坡城市中心、布特拉查亞政府行政中心、電子信息城和吉隆坡國際機場。信息城和行政中心預計到2015年全麵完成。吉隆坡新國際機場於1998年6月底正式啟用。該走廊吸引世界性的高技術企業前來投資,帶動馬來西亞信息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
多媒體超級走廊已擬定了7個大型的、被稱之為“旗艦計劃”的發展重點:電子政府、精明學校、遠程醫療、多用途智慧卡、研究與開發中心、無國界行銷中心和全球製造網。
為實施多媒體超級走廊計劃,馬來西亞政府成立了多媒體發展公司,作為全權管理多媒體超級走廊的申請和審批的“一攬子超級商店”,所有開發、分銷、使用或提供與多媒體產品有關服務的公司,皆可申請多媒體走廊地位並可在30天內獲得批準。擁有多媒體超級走廊地位的公司可得到政府提供的各種優惠,包括外國公司可擁有100%股權,並獲10年的稅務優待;走廊內公司可無限期雇用海外“知識工人”和不審查因特網的資料。馬來西亞注重知識產權保護,為此,政府訂立了一係列電子信息法令,包括《電腦犯罪法令》、《數碼簽名法令》、《版權修正法令》、《遠程醫藥法令》、《數據資料保護法令》以及《電子政府法令》、《多媒體彙集法令》等,給予投資者和多媒體公司法律上的保障。
馬來西亞的多媒體超級走廊計劃吸引人的地方在於靈活地運用法律。馬來西亞政府的方針是,“當前不檢查互聯網絡上的信息”。這樣做是為了與限製互聯網絡信息的新加坡進行競爭。另外,還想通過實行靈活的法律來取代被法律捆綁得難以行動的日美兩國,爭取成為新產業的實驗場,領導時代的新潮流。
建設多媒體超級走廊隻是馬來西亞向全麵信息經濟轉型的一個開始。馬哈蒂爾1998年3月在多媒體超級走廊投資者會議上說,馬來西亞政府的最終目標是到2020年使整個馬來西亞轉型為一個“多媒體超級走廊”。在這個目標下,馬來西亞屆時將擁有12個“智慧城市”,而它們也將與全球的信息超級高速公路連線。馬來西亞的中期計劃是在2000—2010年,陸續將多媒體超級走廊與國內外的其他“智慧城市”連線。
十三、非洲國家
(一)非洲的總體概況
1998年2月1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科特迪瓦前總理阿拉薩內·德拉馬內·瓦塔拉在法國《世界報》發表題為《非洲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的文章,對知識經濟浪潮衝擊下的非洲提出了樂觀的看法。他認為,“在21世紀即將到來的時候,非洲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兩條道路擺在了非洲人的麵前。一條道路是非洲繼續讓一些獨裁者搞種族戰爭。如果是這樣,非洲的災難曆史將不斷重演下去,貪汙腐敗將越來越嚴重。非洲土地上的財富將被掠奪一空,年輕人的前途將喪失殆盡,非洲將繼續生活在世界的邊緣。”
不過,也有另外一條道路擺在了非洲人麵前:拒絕邊緣化,完全加入到一個全新的地球村中去(隨著因特網的發展,地球如今已經變成了一個村莊)。非洲完全有能力讓年輕的一代建設充滿希望的未來,讓他們用國際社會的一些準則來規範自己的行動:人人參與集體事務、透明的公共事務管理以及同舟共濟的意識等。
如今,非洲完全可以自主地選擇世界其他地區所開創的發展模式。一些非洲國家已經開始努力重新樹立這些原則,而且它們正在取得成功。
在經濟領域,有許多國家由於采取了大規模的改革計劃,從而使這些國家的宏觀經濟開始趨於穩定,這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宏觀經濟穩定的最大標誌是低通脹,這種穩定將有助於吸引投資,增加儲蓄。在宏觀經濟穩定的情況下,一部分居民的購買力也得以提高。
總的來說,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近年來的經濟形勢均有所好轉。這些國家的平均經濟年增長率已經從90年代初的1%增加到了1997年的5%,而且這種增長的勢頭仍將保持下去。許多國家的通貨膨脹率已經下降到了1位數。90年代初,撒哈拉以南47個非洲國家中隻有18個國家的經濟年增長率超過了3%,而這一數字到1997年增加到了30多個。隨著經濟的增長,國內外的投資以及國內的儲蓄也開始增加了。
與此同時,非洲國家的國內外收支逆差情況也有所好轉,許多國家的預算赤字開始減少。在外彙兌換自由化方麵,非洲國家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在實現宏觀經濟穩定方麵做得較好的國家主要有:非洲法郎區的大部分國家、博茨瓦納、毛裏求斯、莫桑比克、烏幹達、坦桑尼亞、斯威士蘭以及南非等。
要想使宏觀經濟趨於穩定,有關國家還必須營造出一個安全的經濟環境。這是非洲國家“第二階段改革”(像其他地區一樣,這種改革也得到了國際機構的支持)的目標。改革的目的是加強公共決策的透明度、預見性以及公正性。這種改革光做到遵守財產法或者履行合同是不夠的,例如它還應當在遇到各種優惠或免稅的情況時做出公正的判決,並確保司法體製的公正。在這方麵,有些非洲國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非洲如今有一大批接觸過現代社會的年輕人,他們能夠把外界的要求與非洲的傳統很好地結合起來,這是非洲可以利用的財富。應當為這些年輕的企業家創造出良好的氛圍,讓他們發揮出自己的才幹。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科特迪瓦前總理阿拉薩內·德拉馬內·瓦塔拉認為,在各種國際論壇上,非洲國家再也不要以求援者的身份出現了,我們應當被人們看成是一個合格的、能夠捍衛自己利益的合作夥伴。在開放市場方麵,非洲國家應當與有關國家平起平坐進行談判。非洲還應當創造出一個良好的環境,吸引外資以及外國先進的技術。此外,為了減少對外援的依賴,非洲國家還應當加強對經濟和金融的監管。非洲國家完全可以從自己的身上找到治理好國家、嚴格管理公共事務的動力。當然,在完成這一艱巨任務的過程中,它們需要得到國際社會的援助與合作。
1998年3月29日,美國《波士頓環球報》發表文章認為,經濟和政治改革使非洲出現有利的商業環境。非洲一些國家欣欣向榮的股票市場、出口的增加和在過去幾年內非洲的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增長5%,這一切都正在使人擯棄那種認為非洲是個處於金融上無助境況地區的成見。據美國國務院說,從賬麵價值來看,某些公司的投資者在1996年獲得的總利潤達到31%,前一年的總利潤為33%。這些數字大大高於同一時期內在世界其他地區的收益。舉例來說,1996年在歐洲和拉丁美洲的投資收益為12%,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的投資收益為13%。
美國在非洲的進口市場中占7.1%,它是非洲的第三大工業供應國,位於法國和英國之後。根據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數字,非洲從美國進口的商品數量一直在增加。1997年,非洲國家從美國公司購買的商品為62億美元,比1995年的54億美元大幅提高。在美國的進口總量中,來自非洲的原料還不到2%。非洲現在出口的製成品仍然很少。當然,非洲的變化是逐步的。畢竟,非洲有豐富的人力資源和原料。據美國商務部說,1997年,美國從非洲購買了價值164億美元的商品,與1996年相比幾乎增長了8%。在美國各州當中,得克薩斯州同非洲的貿易居於首位。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字,由於得克薩斯州在電信方麵占主要地位,它在非洲市場中占有的份額達到26%。